|
中国企业是“先做大,后做强”,还是“先做强,后做大”? 中国企业界一直存在着是“先做强,后做大”,还是“先做大,后做强”的争论。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先做强,先聚焦,然后才能做大。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清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做长”:企业成长表现为企业循序渐进地渡过创业、早期成长、高速成长、成熟等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并且要努力实现基业长青、成为百年老店的过程。企业成长的这一基本规定性,通常被人们概括为“做长”。 企业成长表现为企业经营的规模及其范围不断扩张的过程。通常被人们概括为“做大”。 企业成长表现为不间断地积累企业发展的动能,向一个更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组织的发展过程。 在企业成长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条件下,企业会面临不同的具体发展目标和任务,企业必须在确立和坚持企业核心意识的前提下,根据其所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进行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和经营战略、策略等方面相应的创新变革,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企业价值,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地积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能,才能实现和完成这些目标、任务,顺利地实现持续成长。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变化,通常被人们概括为“做强”。 笔者以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先做大,后做强,最后才谈得上“做长”,这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把中国的几个最大的企业,去跟国外跨国公司做一下比较。不要以为这种比较不关重要,其实,在中国环境下,这种比较非常重要。现在,中国市场国际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中国企业在国内,就一直在跟国际企业竞争,国际跨国企业成为我们天天照面的对手,为什么不和他们比一比实力呢? 中国最大的双鹤制药,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人民币,只是国际医药巨头强生1999年全球营业额275亿美元的1/70; 中国著名的华联超市,在美洲、欧洲、东南亚都设立了分支机构,截止2002年底集团总资产6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25.4亿元人民币;而国际连锁巨头沃尔码2002年全年净销售额2445亿美元。。。。。。 还用这样比下去吗?在每一个行业,跨国企业几乎都进入了。不过,幸运的是,现在很多行业虽然在与跨国企业竞争,但还没到决战的时刻,只有部分行业决战已经展开,比如家电,比如饮料;但不久的将来,中国大部分企业就将与国际企业在国内展开决战,决战比的是实力,讲究的是“以正合”。如果我们企业的实力只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还有取胜的把握吗? 有很多人会讲,共产党以弱胜强,我们的企业也行。但是,要知道,共产党以弱胜强,一是因为时势,二是因为有毛泽东等伟人,试问,我们的企业有几个拥有此类人物。没有这样的杰出人才,谈什么“以弱胜强”。还是靠实力说话吧。 并不是所有时刻,都是靠以弱胜强的奇迹来发展的,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根本的竞争原则还是要靠实力,靠“正合”,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以奇胜”上面。 企业不大,就不会强 我们说“强大”,强了不一定大,但不大就一定不强。 宗庆后说:“在大众消费品领域,只有做行业前三位才有钱赚,要冲进三甲,规模大小就是第一道坎,没有规模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没有规模空间的产业是一个很难放大的产业。” 确实,没有规模就没有发言权。你想,一个小孩,在成人中间,说话顶用吗?一只兔子,想去命令老虎,能成吗? 你想要有话语权,必须自己先强大,强大的第一步就是规模,要拥有规模优势。没有规模 就没有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利润。有了规模,企业就能实现“物美价廉”,就能实现占领全国市场,就能实现以规模带动企业品牌提升,通过规模上升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普遍都很小,所以“先做大,后做强”是必然道路,即使做得再强,企业不大也是白搭。何况,企业不大,强又从何而来? 企业要在发展阶段,迅速做大,做大了,才有可能在决战阶段,有实力去参与决战,否则,你连参加决战的机会都没有。 元至正17年,朱元璋曾经亲自登门向老儒朱升请教治国平天下之策。朱升送给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那时,朱元璋已经是雄霸一方的起义首领了,但朱升告诉他,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壮大自己;不图虚名,暂不称王,即先做大了再说。 后来,朱元璋确实这样做了,等到他兵强马壮、粮草充裕的时候,他才与张士诚和陈友谅分别展开决战,最后鼎定乾坤。如果没有当年的壮大,历史真的可能改写。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