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电工品牌如何突围? 前言: 2006年3月30日,法国施耐德电气与德国莫顿公司签署了一份并购协议。通过此次并购,对施耐德电气进入欧洲最大的德国低压安装和控制系统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莫顿公司是设计、生产和销售全面种类的中高端部件的接线装置(底座、防风雨开关等),同时也为照明、接通、高压交流电和安全应用提供控制产品和系统。在2005年,莫顿公司的销售额接近1亿欧元,其中德国之外的业务收入占30% 。自此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经拥有梅兰日兰、奇胜、莫顿等多个开关面板专业品牌。 看到这则消息,回顾一下近年电工行业发生的并购事件,从施耐德收购奇胜、罗格朗收购TCL国际电工,施耐德收购莫顿,另外几大国外的电气巨头也在中国物色合适的收购目标。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中国电工中高端的竞争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了整合的格局。位处于中低端的民族电工品牌的将如何面对这一新的竞争环境,CWWEN西沃电工营销团队在为民族电工品牌所做的服务案例中,很多民族电工品牌的高层都感觉比较困惑,这个行业还能走多久,自己的品牌还能走多久?将如何面对?CWWEN西沃电工营销团队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宏观的应变战略供民族电工品牌参考: 一、 品牌创新 分庭抗礼 目前,电工行业的国外品牌极力追求品牌本土化,只有为数不多的品牌尚在国外设计生产,受成本的因素影响,他们也会在未来的几年内考虑本土化。也就意味着抛去市场定位的因素国外的品牌的制造成本将与民族品牌的制造成本差距逐步缩小。民族电工品牌普遍定位于中低端。产品的赢利空间无法与国外的品牌抗衡。而目稍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又受到营销渠道的退化的困扰,渠道成员的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渠道的忠诚度下降。尽管可以采取一些营销技术性处理增加渠道成员的赢利空间,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对处于这一状态中的民族电工品牌,要考虑实施品牌创新的策略。首先:产品品质创新。以目前中国电工产业的制造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能够接轨,只是在装配的自动化水平稍逊,但中国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能够平衡这一差距。也就意味着民族电工品牌在产品的精密度上只要在产品的模具制造、注塑的设备前期投入加大,在与工艺与品质严格控制,能做出与国外品牌的同质产品因为在技术上不是问题,目前国外的知名的电工品牌有不少在中国ODM制造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品牌形象创新。民族电工品牌受历史原因影响普遍存在品牌形象老化,品牌形象低端化的现象,与国外的品牌差距巨大。目前珠三角的少数品牌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在逐步的改进中。从目前的国内电工市场来看,我们民族品牌的终端展示物料的成本投入与国外品牌的展示投入成本几乎是一致的,但效果相差甚远,以出样板为例,材质无非是亚克力或雪弗板,但是除去品牌影响力的因素外,更大的是形象设计差距,可以这样的去理解:效果是80%的设计,20%的制作材质。当然这其中还有形象传播的人为控制问题,以合适的标准在合适的地方展示合适的道具。 完成产品品质创新和品牌形象创新这一基础工程后,还要辅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广告策略的创新,当然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民族品牌历史原因的制约,可以采取渐近式的维新变革,或激进式的休克创新变革,这要依据民族品牌的历史与现状采取适合自己的变革策略。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