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利系“内战”调查 随着中国直销市场大门的徐徐开启,安利与同门兄弟美国捷星公司的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也愈演愈烈。 捷星来袭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记者无意接到了一个邀请,让记者加入捷星团队做直销,说半年就能达到“银章”的阶层,月收入能达到15000元左右。 在记者的追问下,相关人士给记者介绍了他自己团队里一个名叫姜南的捷星直销员。记者随后联系上了这个远在黑龙江的捷星从业者。 姜南告诉记者,他接触捷星是在2004年下半年,现在同时“做”捷星和北京新时代。说起捷星的情况,他用“优势要远远大于国内安利”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以奖金比国内要高等言辞试图说服记者。 对于捷星记者多有耳闻,它是在北美业绩不错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还没有进入中国。让人不解的是,似乎突然就在中国内地“冒”了出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做捷星的直销人员还远不止姜南一个。在绝大多数的网站,都会写明自己的身份是“美国捷星经销商大陆团队”等字样。 而在一些网站论坛中,安利人和捷星人的口水战打得是不亦乐乎,相互指责和拆台。 同门之争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捷星是安利在北美地区“同门兄弟公司”。 资料显示,1999年9月1日,为顺应北美电子商务兴盛的大潮流,安利与微软、IBM合作,创建了Quixtar(捷星)电子商务网站,同时还有物流企业Access(捷通)公司以及Pyxis Innovation公司,2000年这三家公司连同安利Amway一起,合并成为安达高公司AlticorInc。安利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 美国安利自从成立了捷星,也就把销售业务托付给了它,美国安利现在只是一个生产车间和研发基地,而安利中国公司却是生产、研发、销售一条龙。“安利在北美地区的表现形式就是捷星。捷星是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安利是一个事业机会。”安利(中国)全国媒介事务高级经理姜京源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目前,安利的北美业务完全由捷星公司通过电子商务运作,而北美以外的地区继续以安利公司为主体进行销售。”安利(中国)营业守则总监费胜昔这样解释说。 本来在地域上和安利互不侵犯的捷星,现在开始不断渗透中国市场,姜京源认为“不合逻辑”。捷星一位从业者吕先生这样向记者透露捷星此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目的:“我们都是拿护照和国际信用卡来注册的,这是稍微变通的做法,我们的想法是先行一步,若有一天捷星正式进入中国,我们也已经取得了几年的电子商务的经验,到时候迅速占领市场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安利(中国)反击 安利对于捷星的入侵显得很紧张。安利对从事捷星直销的安利经销人员给予了限制。安利规定“营销人员循合法途径携带入境的其他安利市场产品,只可自用,不得用于示范、销售或其他非公司允许的用途”。但对于不是安利营销人员的捷星销售者,安利(中国)并不能直接管理。 现在带入境的安利产品被用作了经营,安利(中国)有关人员对此向记者强调:“捷星没取得在中国的经营权,绝对不合法。我们现在的经营模式是‘店铺销售+雇佣推销员’。” 姜京源也强调,由于安利在中国的转型以及多次调整,使得安利中国和捷星的制度不同,奖金分配不同,所以才使捷星有机可乘。此外,由于安利品牌已经具有了很高的认同度,使捷星在中国非法推广进口安利就很顺利。 “我们会上报,会把收集来的信息反馈给美国总部,我们让安利与总公司安达高来进一步协调。”安利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姜京源介绍说:“捷星做到一定级别后美国方面提拔他时就会查他的背景,发现他在北美以外的地区经营就会将他的户籍封掉。” 母公司睁一眼闭一眼 对于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同门之争,在美国的母公司安达高也并不是没注意到。但从各方面行动看,它并没有高调出面阻止。 直销行业问题资深咨询师叶恒武将此类“渠道冲突”看成一种很正常的竞争,安利和捷星各有特色,“但两部直销条例出台后,行业洗牌趋势暗流涌动,安利市场网络正逐步流失,安利的增长速度将会减缓,可预见性的市场份额将会大大减少,总公司安达高正是想用捷星来弥补,这是一种策略。”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直销也E化的今天,安利网上业务走得并不通畅,不能应对现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而捷星却刚好相反。 “在今天单层次为主的中国市场,不能仅靠安利一个公司,为了保险起见,必须要把北美的捷星引入中国,安达高公司是‘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让捷星偷渡中国内地营销,中国政府不好查,让安利和捷星一明一暗开展工作更容易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后的中国市场一定都是安达高的。”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美国捷星经销商给记者分析说。 陈亮先生,资深直销观察和传媒人士,先后服务于《中国经营报》、《成功营销》等主流媒体,发表的一系列行业深度文章曾被国内外数家网站所转载。熟悉医药、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品牌经验和直销模式,为多家直销企业提供策划咨询和公关传播服务,注重行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有机结合,现为多家社会类、财经类、直销类媒体专栏作家。欢迎大家沟通交流,邮箱:chenliang2017@16.com,电话:13683544102,个人博客:blog.sin.com.cn/u/1212471095 。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