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冷冻年:空调业收到残酷变异礼物 全国空调行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旺季不旺的双重作用下,首次出现集体负增长,今年是空调业十年不遇的灾年,随着空调行业洗牌与整合速度的不断加快,空调市场逐步进入少品牌、低利润的发展阶段。 人民网:一、2006空调收官之际,请您对这个行业做一个全方位的盘点和总结?和去年比较有什么区别?如市场格局有无明显变化?企业竞争能力有哪些提高?产品创新有哪些突破?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如何? 罗清启:中国空调业生产要素价格在全球范围内的低廉导致的空调整机价格便宜诱导了中国空调制造产能的膨胀。在此之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与关税政策优惠的弱化使中国空调在2006年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巨大产能带来无效需求过剩,产能过剩到来价格下滑力动力,汇率上升与关税优惠的弱化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升都在冲抵企业利润。所以说2006年的中国空调业承受了有史以来国内外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如果说2005年是遇到小困难的话,2006年就是遇到了大困难。 市场格局的变化是品牌在加速减少,奥卡姆剃刀效应越来越明显。企业的竞争力从整体上看没有显著提高,大企业与小企业都承受着从未体验过的价格压力。恶劣的竞争环境是锻炼企业竞争能力的磨刀石,是环境送给企业良性变异的礼物,从现在看中国的空调企业正在应对这种自自己出生以来就没有碰到的恶劣环境,这个过程刚刚开始所以我们还没有看到竞争力的提高。 受2005冷冻年度结束时遗留下来的近千万台库存的影响,大部分品牌在巨大压力之下,鲜有新品上市,就像2005冷冻年度一样,今年的空调新品又一次大面积“难产”,亮点稀少,新品基本面色调暗淡。在2006冷年启动时,仅仅看到海尔新品“鲜风宝”空调,并为其“不用开窗、保温加氧”的健康功能持续大张旗鼓宣传造势,而其他品牌没有任何关于新品的声音,几乎一片沉静长达半年之久。 产能格局决定了正面的价格厮杀,原材料价格攀升决定了供方在反面砍杀企业利润,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在下滑,从2006年全年看行业盈利缺乏止跌动力。 人民网:二、在年初就有专家预测,今年市场价格的走向方面厂商博弈肯定会非常精彩。果不其然,厂家要涨、商家喊降的呼声一直在空调市场不绝于耳,纵观近年来空调厂商的合作,今年的价格分歧好象更为严重。请您分析一下个中原因?价格战真的成了主宰空调命运的利器了吗? 罗清启:今年厂商之间在价格上没有本质的分歧,统一到流通终端的时候是厂商一致的价格,今年并没有出现厂商因为价格问题协调而谈崩的局面。厂家的涨价诉求实际上是想通过群体协同去制造涨价预期,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扬做出整机价格上攻的空间,商家的降价诉求实际上是种商业策略,就是用低价格的诉求去制造注意力繁荣,以达到率先吸筹的效果,借此拉开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实际从现实看厂商这种反向的价格诉求只是一种价格的技术表演,没有实际的经济效果。 价格战是主宰任何产业的利器,因为任何商品的存在与流通首先是一种价格移动与碰撞,问题的关键是企业是抱着比较高的价格升到空中飞起来还是搂着比较低的价格沉到水底。对中国空调企业来讲亦是如此,是靠价格去获得发展呢还是靠价格去获得退场之前的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另外把目光单纯地集中在价格上是狭隘的,没有任何参照意义,就像要用锤子把钉子砸到木板里,需要多大力量多长时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钉子是个固定的参数,那么答案取决与锤子的参数。空调的价格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只关注空调的价格而没有跟出货量结合,这种价格只是反映价格本身,它并没有反映出行业的整体需求变化。市场总体容量等于中间价格乘以出货量,真正能反映出市场完整面貌的就是这两个乘数的积。 人民网:三、有数据显示,我国空调产能今年已达1.2亿台,而出口及内销总量在5000万台左右,空调业出现巨大的产能过剩。这是不是意味着,空调行业出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需要怎样调节来化解这种危机? 罗清启:我个人认为这确实是个危险的信号,产能过剩实际就是投资过剩,如果产能没有可释放的空间过剩的投资就是一个包袱,现在对我们的空调产业来说产能已经过剩,所以说是个危险的信号,这个危险是整体性的,对行业的模范生与劣等生来说都是如此,至今行业中一些模范生为确保自己从行业危局中跳出来还在扩充产能,而这不能说是种保险应该说还是种危险。此外,劣等生出局之前一定会跳水搅局并且遗留诸多后遗症,这些都是未来空调行业的危险。 危机的化解需要多种角度与力量的组合。大的产能需要大的流通,而大的流通需要的大的市场腹地,而这些大的腹地又需要好的品牌做配合,在流通渠道、市场腹地以及品牌方面中国的空调企业基本上都缺乏,而缺乏这些元素会抑制海外的扩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除此之外还需要国家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协调。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