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装科龙”能否圆海信梦想? 9月1日,科龙(KELON)正式换标,把KELON“K”字母上那长长的红色一撇,换成了Hisense(海信)“i”上那橙色一点。海信对此的解释是:这是把海信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稳健的经营作风,移植到科龙,达到重振科龙雄风之目的。 科龙换标,可以视为中国企业换标大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前已经有海尔、联想、TCL、华为、浪潮、创维等多家企业改换标志。近年来,中国企业纷纷换标,实际上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原有标志已经难以准确诠释企业理念及战略,需要新标志来表现。比如,华为换标,就有借换标实现由“低端”形象向“中高端”转型的用意。 但是,理性人士指出,企业标志不过是企业理念的视觉表现而已,换标从本质上讲与一个人换新衣服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这个人的学识、修养不提高,穿再高级的衣服也没有用。因此,换标并不足以承载企业过多的使命,不要把标志的意义扩大化。对于换标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企业理念、产品、市场战略的升级和调整,这些都是标志背后的东西。 因此,海信显然把科龙换标简单化了。事实上,仅仅把一撇换成一点,并不足以改变科龙标志给人留下的粗糙感,难以改变人们对“病科龙”的既有印象。所以,海信对科龙标志的更换,是一场“不彻底的改良”。 科龙的问题并非换标那么简单 显然,海信希望换标达到促成科龙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本质上讲,标志不过是营销推广的组成部分。而我们知道,企业经营除了营销,还有产品管理,和营销相比,产品更重要。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产品第一,营销第二。恰恰在更重要的产品管理、企业机制管理上,科龙至今依然问题严重。 科龙至今已进入海信体系一年有余,但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科龙改变了什么?翻看一下这一年来的报纸,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关键词:“危机”、“亏损”、“诉讼”、“生产停顿”、“辞职”等等,八成以上都是负面信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顾雏军及科龙危机实际上依然在一点点地蚕食着科龙的肌体。入主科龙一年来,海信给科龙带来的,不过是维持科龙企业状况不再继续恶化而已,对于科龙走向健康发展轨道几无作为。应该说,一年的时间应该不算太短,联想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基本完成对IBM电脑业务的整合,海信对科龙整合的难度,从道理上讲并不比联想对IBM整合难度更大。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雄心勃勃的海信,接手科龙后反而给人留下无所作为的印象呢?我想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海信接手的这个科龙,并不象看起来那么美。海信入主之后,仍然不断爆出巨额亏损黑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还有,科龙和一般企业很大的不同点是,它与当地政府关系盘根错节,有许多非企业因素存在于企业,这些都是海信的能力难以厘清的。因此,在不断爆出黑洞之后,人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科龙还有多少黑洞没有暴露出来?想想也不难理解,科龙,在顾雏军的手里,不过是一个想什么时候提款就什么时候提款的机器而已,是他表演“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丑剧的舞台。科龙的产品固然不错,但是,这种“金玉其外”,包藏着多少“败絮其中”?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向来冲动的海信,也是在拿下科龙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海信的当务之急是恢复科龙企业及市场秩序 今天,病态的科龙仍然没有达到“出院”的标准,不能说不令人遗憾。而这和操刀者的水平不无关系。 对于科龙的整改,海信留给我们的印象很多是“不得其法”,除了入主之初筹措部分资金用于恢复生产显得干净利落之外,就再也没有象样的举措出来,在企业管理机制再造、政企关系厘清、新品开发推广、渠道恢复与建设上,海信鲜有得力措施,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就是白白浪费了。 因此,对于科龙而言,海信必须分清轻重缓急,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目前,科龙最重要的问题是机制重建,这是最基本上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病态的企业机制,能够打造出一个健康的科龙出来。对企业机制的漠视及无作为,让我们怀疑海信有无能力驾御科龙。 我们相信,海信对科龙的认识在逐步加深;我们也相信,海信不会听任科龙目前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但是,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不是热情能够缩短的,科龙企业搀杂了太多不可知不可控因素,整合的难度比一般企业要大。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当格力、美的、海尔同行企业马不停蹄地往前冲的时候,海信没有停下来的借口,对手也没有给它时间。 解决结症问题,而不是抓小放大,给企业建设一套健康的企业机制,才是科龙的当务之急。换标固然重要,却是重要而不紧急,孰轻孰重,必须掂量清楚。 因此,“科龙新标”听海信人解释起来很动听,却是华而不实的“面子活”,对圆海信的科龙之梦到底有多大帮助?我们持谨慎态度。 科龙,不要再徘徊在无关紧要的边缘地带了,该出手了! 原载:《新营销》 作者系著名家电产业观察家、企业新闻传播专家。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联系电话:037169352860、13523033066,电子邮件: liubc2007@vip.sin.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