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产品制造能力出现了问题 一、 中国经济时报:2006可谓“日本制造”的尴尬年,索尼、佳能的相机质量问题,笔记本电脑电池问题,NEC手机退出问题,大家都在问:日本制造怎么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 罗清启:如果我们把日本制造看成是一个品牌的话,那么它最大品牌联想应该是高质量,也就是说当人们看到日本制造的产品的时候,首先对它们的质量是没有质疑的,这是日本的汽车电子等关键性产业用了几十年时间打造的一个集群性的品牌。电子制造业是支撑日本制造的支柱性的产业,这个产业中的诸多主流企业的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这意味着“日本的制造能力”出现了问题。日本是一个“靠产品制造能力”取胜的国家,诸多的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无疑是在侵蚀“日本制造”这个集群性的金字招牌。我认为问题出在观念上,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只能说明一个企业的问题,企业群体出现质量问题则肯定是电子制造业的发展观出现了问题:对产品制造能力的要求变得松弛了。 二、中国经济时报:此是否意味着日本制造的衰退? 罗清启:这是否意味着衰退还难以下结论,但是我敢肯定得是它不是在进步或者是在提升,日本电子制造业出现得质量问题本身就是日本制造萎靡一种自证,此外韩国电子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应该是对日本电子制造业精神不振的一种他证明,有一事例具有现实的说明性。索尼是日本电子制造业的符号性企业,三星是韩国电子业的符号性企业。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美国市场三星品牌的品牌动力与技术动力已经超过索尼成为第一,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我不知道日本制造出了什么问题,但知道韩国制造解决了发展中的问题。 三、中国经济时报:就在日本制造频出事端的同时,我们看到了韩国制造风头渐起,此前三星膘着索尼,并一度有与索尼并驾齐驱的势头。今年,我们又看到了韩国另一消费类电子大企业LG的积极变化。之前LG的产品,价格一般比其他国外品牌略低,而又高于国产品牌,这一切在今年发生了变化。“左右时间”功能的平板电视,均价比一般功能的平板高出2000元上;“气质”洗衣机上市,系列产品的售价在1.2至1.8万元;2in1空调,售价也在1.2至2万元之间。特别是那款巧克力手机,一度出足了风头。你如何看待韩企的这个变化? 罗清启: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没有带来巨大的用户价值创新而去制定过高的价格,那么这只是一个唬人的定价游戏,韩国公司出现的变化不是表现在价格创新上而是产品对日本电子产品的超越上,所以才有这种韩国价格的变化。这些价格的变化是韩国电子制造业崛起的标志。一国制造业的崛起不会像价格调整一样在瞬间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国电子制造业价格的变化是其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开始。支撑某国制造背后的是一群人与一群培养这样的人的机制,前面的一群人代表了某国制造的当下水平,后面的机制是某国制造竞争力水平的保障。很显然韩国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说明韩国的国家竞争战略是正确,它不仅培养了当下的电子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发展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三、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彩电企业目前面临很大的矛盾,必须要吆喝平板彩电,但又希望能控制平板的速度,因为平板的销量提升,意味着CRT彩电份额的萎缩。中国彩电企业出路何在? 罗清启:中国彩电业目前面临两难困境。CRT彩电是利润的主来源,平板彩电则是下一个新市场,不在平板电视上投入资源将丢失未来的市场,在平板电视过快地投入资源将丢失现在的CRT市场。其实,中国彩电的出路既不是CRT彩电也不是平板彩电,因为我们在这两种彩电上的利润空间都已经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这是中国彩电制造缺乏创新能力造成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的彩电的真正出路在产业的创新能力上,也就是要发展出主导全球彩电技术的产品,没有这种创新能力,就没有出路,中国彩电制造业更多的时间应该考虑如何在未来行走走,而不是在老旧的道路上选择走法。 四、中国经济时报:如果有一个大致排序的话,在消费电子领域,是日本-韩国-中国,那么现在韩国企业与中国企业拉开的技术差距大概有多大?中国企业迎头赶上的路径在哪? 罗清启:单纯去比较两个国家的技术差距有多大是具有很大欺骗性的,不同国别的技术差距并不表现在产品上而是表现在创新能力上。其实,中国韩国从产品表面看技术差距非常小,但是咫尺之间的差距我们一直却追不上,原因就是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创新机制仍然没有发展出来,因此说中国企业的出路是政府与企业必须互动出良好的创新机制才是赶超的根本。 五、中国经济时报:从目前情况看,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很大,LG就在中国设了很多工厂,差不多所有的产品线都在中国落户了,过度倚重中国市场,有无风险?怎么规避? 罗清启: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企业全球化的时代,企业要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强化在全球不同市场当地的竞争力。过度倚重任何一个单一市场都是有风险的,规避风险的办法均衡全球重点市场份额的权重。但是,像中国这种迅速发展的市场将是支撑全球大企业的未来发展的重点,侧重投资也是有必要的。 六、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看到了LG空调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的高端转型,这种做法对中国企业有多少可借鉴成分?中国空调企业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罗清启:一个产品的存在价值往往不是由它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新推出的产品决定的,新产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推动老产品的技术性贬值,产品是这样的产业也是这样,因此,LG空调在中国市场的高端转型不是与中国的空调企业无关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推动中国空调产业贬值的过程,你可以不承认这个过程但是它的确客观存在,这种转型没有任何新意,其关键是有没有能力转型而不是想不想转型,所以说中国空调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在创新能力上。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85897296,电子邮件: brandl@sin.com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