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年王福才:“挺”进蓝海 有的人天生雄心勃勃,欲图天下而后快;有的人随心所欲,随遇而安。有着东北人血统的王福才却摒弃了人们印象中东北人激情而张扬的基因,把自己归结为后者。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却让瑞年集团在颇为浮躁的鱼目混珠的保健品市场和竞争已趋于国际化的医药市场里走得更为踏实、稳健,让人耳目一新,不禁想探求瑞年掌门人经营瑞年事业的奥秘。 摸爬滚打,老鼠吃大象 提起瑞年,大家会耳熟能详地想起它的氨基酸广告,会想当然地把瑞年划归到保健品企业。殊不知,保健品只占瑞年整个产品生产线的一半份额。医学科班出生的王福才在创业初期最先介入且更热衷的是医药行业。 王福才做过赤脚医生,毕业于医科大学,又专修三年企业管理。在创业之前,他是东北一家副部级大型国有企业医院的党委书记兼常务院长。四年的院长经历,让他对国有医院内行政内耗性事务过多而无暇业务感到深深的厌倦。深思熟虑之后,王福才带着朋友的一封信,毅然辞去公职带着1600块钱来到深圳。 对于一无本钱二无经验的王福才来说,当然还是从熟悉的医药行业入手——在深圳从事医药推销。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当时的医药市场极不规范,王福才“天真”地被广西的一伙皮包公司骗去了价值80多万的货物。 为了给企业和自己一个交待,就在离春节只有10来天的时候,王福才自筹资金带上几名部下,深入到广西边远地带,一家一家地上门寻查、谈判、善后。这是一段斗智斗勇、亦狠亦谋的独特经历,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王福才收回了40余万的货款。此役一举奠定了他的团队在企业里的良好声誉。 在市场开拓中摸爬滚打了五年,王福才不仅拥有了铺展全国的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打出了良好的声誉和市场操作经验。经他手的药品卖一个火一个,成为很多中小药厂眼中的“财神爷”。 “帮人做嫁衣”的王福才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拥有自己实体的想法。直到1997年因为一家广东大亚湾医药公司因欠他70多万元的债款而无力偿还时,王福才以债务控股,才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 如果把王福才的创业经历分阶段的话,从1992年到1997年这五年时间,是他摸索学习,建立并占领医药终端市场的阶段,“很辛苦,也没赚到什么钱,不过在市场的打拼中渐渐地磨去了一个国有医院院长的书卷气,锻造出一身勇闯市场的钢筋铁骨”; 力排众议,试水保健品 一些偶然的事件对于有敏锐眼光的人,往往意味着机遇,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在推动他去开辟一片新的领地,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开辟一片蓝海”。说起王福才与氨基酸的结缘也有一段故事。 1997年,事业正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困扰王福才多年的两大顽疾――神经衰弱和胃病始终让他痛苦不堪。此时一位正在尝试生产氨基酸产品的朋友带着四瓶样品找到了王福才,希望能取得他的资金注入。 刚开始,王福才虽然知道氨基酸是好东西,但并不在意,出于对方一片好意,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服用了样品。没成想,多年困扰他的顽疾竟奇迹般地“抽身而退”,这让学医出身的王福才惊诧不已。也坚定了投资开发氨基酸产品的决心。 由于这一项目艰难异常、坎坎坷坷,使得公司上上下下一致反对,连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元老们也投来反对票。但王福才似乎是铁了心,“一意孤行”,开始在无锡市内的一处小生产点加工生产,前后砸进去300多万。 “超出常人想像的决策,常招人质疑和反对,但在于干,在于执行。”王福才不无得意地说。到1999年的时候,瑞年氨基酸产品开始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现在更成为瑞年集团的主打产品,占了集团每年销售收入的一半,在全国的口服氨基酸市场上竟占到了60%以上的份额。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