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是邦--“杰士邦”搭车“007”电影的营销透视 等待是因为同样的个性 2007年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国外大片很是拉风,这是超级间谍007James Bond系列电影第一次在中国登上大银幕,堂而皇之的和中国粉丝们打声他那个著名的招呼:“I’m Bond, James Bond!”此前,由于影片涉及冷战、把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假想敌等政治因素,一直未能通过中国电影审查,而随着007洗心革面,以全球共愤的恐怖份子为新的对手,中国观众终于在等待了45年之久后,盼到了这一声久违的“I’m Bond!” 而有一群人,也等待了多年,不仅因为是007的粉丝,不仅因为是电影爱好者,而是因为他们为了手中的一个品牌,一直期待着这样一个机会。这群人,就是“杰士邦”安全套的营销团队。 套套和鼎鼎大名的间谍007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使得杰士邦一直期盼着007来到中国呢?这还得从杰士邦的出身说起。 杰士邦企业从1998年起开始在中国市场上代理进口安全套的销售,当务之急就是需要一个响亮的品牌名。给这新生娇嫩的婴儿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大家绞尽脑汁,一时间没有特别好的主意。有人提议:“詹姆斯•邦不是个好名字吗?这个风流间谍时尚、前卫,充满了帅气的男人味和幽默感,不就正是我们想要的品牌个性吗?”这个主意获得了一致赞成,可是詹姆斯•邦在中国是无法注册的,于是与此中英文发音都很近似的“杰士邦(JISSBON)”应运而生,而那个戴着墨镜、歪嘴坏笑的黄色小人也由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的营销旅程,从一开始,从名字的发音到外型,杰士邦都和他的英国“亲戚”James Bond有着7分相似。 可是问题也存在着,一方面,“007”系列电影从未被引进过中国,什么时候引进完全是个未知数,中国观众知道“007”其人基本都是透过小说、录像带和VCD、DVD等间接的影像产品,这些产品能做广告、做代言?想通过James Bond一夜成名?休想!另一方面,算盘打得不错,可是慢着,你说自己是007你就是007?消费者根据什么来建立这种联想?文字那么多,单凭一个发音相近的名字就让消费者一下想到007,还真不是一般的困难。 于是,和James Bond攀亲戚的计划只好被无限期搁置,杰士邦必须要找到脚下的路。于是,杰士邦在业内第一个提出了“社会营销”的理念,不仅长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以赠送产品、展览、义诊、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公益活动,同时采用快速消费品的办法,大张旗鼓的在大众媒介上做广告,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做广告的安全套品牌。但是,在政策法规还相当保守的中国,杰士邦的尝试结果就是广告屡屡被撤,当然,这也无形中形成了争议话题,为杰士邦争取到了无数关注的目光,也促使有关主管部门开始考虑配合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放开安全套广告。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杰士邦”的公益活动和营销宣传终于开花结果,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销量名列前茅。可是新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出现:公益活动和擦边球广告都是比较容易模仿、容易复制的推广手段,现在大家都越做越精、越做越好,杰士邦会的、能做的,竞争对手基本上也都会、能做好。而更为不利的是,随着安全套产品近年来的曝光率不断增加,它已失去了媒体的宠爱,渐渐淡出了人们议论的中心和关注的焦点,缺乏特点的公益活动、营销活动面对日渐流失的眼球,心有余而力不足。 怎么办?品牌,唯有品牌,唯有一个有生命力的、有广泛认同度的品牌,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而“杰士邦”在消费者心目中仅仅只是一个“著名品牌”,这个品牌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个性,消费者还几乎一无所知,杰士邦要改进目前面目模糊、个性不清的局面,就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把这些抽象的个性鲜明的植入消费者心里。 等待,只有等待。杰士邦做了所有力所能及的工作:终端上的POP、形象设计、特制柜台、网络和高档杂志的软性宣传、楼宇电视上的隐晦广告,但是仍然等待着一个贴切良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