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营销案例 > 经典库 > 柯达、富士,较劲中国市场

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成功是一种智慧,让我们走近柯达、富士感受国际品牌的大手笔

柯达、富士,较劲中国市场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四期, 2000-06-28, 作者: 林佩群, 访问人数: 10680


  说起中国的感光业市场,人们通常都说是“黄、绿、红”之争,指的就是柯达、富士、乐凯之争,其他品牌还有柯尼卡、爱克发。但霸主地位的争夺只是柯达与富士之间。伊斯曼·柯达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产厂商,创办于1880年,至今占据着世界感光业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场的42%左右。而富士则是二战后才成立,直到80年代才有影响力,占据世界第二位。两家公司的竞争一直都是非常激烈的。首先体现在产品上就是针锋相对的,两家公司的产品结构几乎完全一样,都包括以下四类产品:

  民用影像产品:民用普通胶卷,民用相机等。

  专业影像产品:专业胶卷,专业相机,数码影像产品等。

  磁记录产品:录音、录像带,电脑存储媒介等。

  医疗产品:各类X光胶片,医疗成像系统等。

  双方在中国市场的争夺非常激烈。在中国,本来是柯达先进入,但开始可能没有重视,又轻视富士的实力,富士在80年代后期发起大规模攻势,反而占了优势。目前,在中国的民用普通胶卷(特别是100度)市场,富士的份额超过40%,而柯达低于40%,但在其他产品系列上,特别是专业产品和医疗产品,则是柯达了绝对的优势。因为中国在感光产品市场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因而两家公司对中国市场都志在必得,在产品的促销、分销等策略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以下只是在争销策略上对两家公司进行一些比较。

  
一、柯达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分销策略

   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其在专业,医疗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力争在民用产品上打败富士,以达到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柯达一直想在中国直设厂,到1997年5月份,柯达已先后兼并了汕头公元胶卷厂和福建福达胶卷厂,从而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这样,胶卷从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经过的渠道很短。而在渠道宽度上,柯达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其特点是经销商专业化,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不同专业公司代理。在广州,柯达的民用、专业、磁记录和医疗产品分别由相关行业专业性很强的公司代理。而在民用产品零售点上,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柯达专卖店,一是百货大楼的摄影器材部。柯达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设立办事处,办事处市场部按不同产品设立不同产品部,负责所在区城的产品相关工作。办事处与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柯达很多专卖店的位置选择在一个城市中的黄金地段。例如,广州的世贸中心附近、中信大厦、天河城,深圳的地王大厦,都有柯达的专卖店,外观华丽,给人以大公司的形象感。总体上,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或者说在整个市场后勤管理上,柯达公司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二、富士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分销策略

   因为富士目前在100度胶卷上占着优势,其他产品虽然市场占有率低于柯达;但因为绝大数人熟悉的就是胶卷,因而富士品牌形象也是深入民心的。其在中国的目标是保持胶卷上的领先优势,以此为基础,扩大其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具体分销策略中,富士在多数产品中也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但在销售渠道的长度上,富士与柯达明显不同,采用较长的销售渠道:日本厂家——中港澳总代理——中国区域代理——主要城市代理——零售商,富士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除了少数以外,例如相片的冲洗液,是在新加坡生产,其他绝大多数产品都从日本原地生产。在经销商选择上,也与柯达不同。富士的中港澳总代理——香港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是其在中国、香港、澳门的独家经销,而在中国的区域分销上,除医疗产品等少数产品,因为专业性很强而由专业医疗公司代理,其他产品并没有像柯达那样严格按不同产品选择专业代理商,多数一家公司经销。在民用产品的零售点上,富士与柯达是一样的,主要都集中在自己的专卖店和百货大楼的摄影器材部。

   与柯达相此,另一大区别是富士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工作,由其中港澳总代理负责,自己不直接参与。在中国北京、广州、上海和成都的四大办事处,是直属于香港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的,分别负责华北、华南、华东、华西地区的相关工作。这样,日本富士公司没有直接接触在中国的经销商,市场开拓工作亦都由总代理的办事处负责。富士采用这种方式,在总体上可以节省资源,但不足之处亦显而易见,那就是自己不能完全把握一切工作,因为总代理并不能总是与自已一致。所以相对而言,富士与中国各级经销商的联系不够紧密,近年来在开设影像专门店的成绩不如柯达。

  

三、柯达、富士不同竞争策略分析

   一个企业在竞争中采取怎样的策略,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菲利浦.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指出竞争中企业的四种地位:领导者、挑战者、跟随者和补缺者。若说在全世界,那么无疑柯达是领导者,而富士是挑战者,在中国市场,医疗产品和专业产品上,柯达是领导者,但在普通胶卷市场上,则两家公司的地位非常接近,目前富士市场份额仍占第一位,因而可以说富士是领导者,柯达是挑战者。作为世界范围的领导者,柯达在中国普通胶卷上稍逊于富士,它无论如何是不会心甘情愿的,因而在近年来大举进攻富士。1997年,柯达公开表示,要在未来5年内在中国投入15亿美元而不求回报,以达到最终挤垮乐凯,打败富士的目的。虽然柯达在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经营面临重重困难,宣布要在全球裁员一万,以降低成本,但在中国并不裁员,反而大规模增加投入,这可见柯达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兼并公元、福达,是其全面进攻策略的体现之一。在其新产品,如数码相机、电脑光碟的大规模推广上,亦可看出柯达占领中国市场的决心。而富士也不甘示弱,不会把在胶卷市场的领先优势拱手让给柯达,它凭着在中国市场已有的基础,全面反击,特别在胶卷产品上。在1997年5月至10月半年之间,富士连续推出两代胶卷新产品,5月份推出SUPER-HG系列胶卷,取代原来的HR系列胶卷。而仅仅几个月后,又推出SUPER IA晶彩胶卷系列,与柯达推出的金胶卷系列全面对抗。同时,针对柯达对专卖店的大规模投入,富士在1997年下半年推出新的影像服务专卖店形象,原来的专卖店全部进行新的装修,形象焕然一新。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保持胶卷的领先地位。

   从上面两家公司的比较中可见,富士的销售渠道较长,市场后勤管理上稍逊于柯达,这在客观上有两方面负面影响,一方面是产品经过长的渠道,多次转运后,富士公司对产品不能很好控制,给伪冒产品有机可乘。日前市场上富士的伪冒胶卷较多,而柯达的则很少见。另一方面,几种不同类型的产品由同一经销商负责,例如,在广州,富士的民用胶卷、数码相机和磁记录产品都由同一经销商负责,而柯达的则分开由三家利关行业的公司负责。这样,富士的那家经销可能只法重畅销的产品,而对相对不畅销的产品支持不够。近一两年,同是在推广数码产品和电脑光碟,柯达的取得的成绩比富士好得多,特别是电脑光碟,柯达的销售量在广州已排在前几名,而富士的则比较少见。

   目前,在中国市场,两家公司在不同产品的地位没有改变。但比起几年前,柯达的影响已越来越大。除了分销策略上,在其他各个方面,两家公司也一直都对抗着。可以预见,未来柯达与富士之争将会更加激烈。

  

四、柯达、富士之争的一些启示

   从柯达与富士的竞争中,可以看到市场营销策略的一些发展趋势。柯达与富士作为世界感光业的两家领头公司,它们的竞争已渗透各个方面。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上:两家公司固然从来没有松懈过,但近年来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分销、促销上的激烈竞争,这也正体现了目前在营销学中的“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思想。采取有效的分销策略,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企业要成长起来,具有竞争力,发展有效的分销策略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我国企业的分销渠道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营销系统依然是传统型的

   传统的营销系统是指由一个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独立,各自追求自己的最大利润,彼此之间联系松散,各自为政。这种营销系统缺乏统一协调,成员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国际上著名公司采取的主要是垂直型营销系统。垂直型营销系统是相对于传统型营销系统和水平型营销系统而言的,指的是由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通过协议形成的统一联合体,渠道成员统一协调合作,使整个营销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2.低层次的市场后勤观念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市场后勤管理的观念,即使有些企业在市场后勤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数是低层次的,是实体分配观念,这种观念是以工厂的产品为出发点,尽力寻找费用少的途径,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而市场后勤观念是以市场为起点,然后反过来向工厂安排工作。整个流程包括销售预测、分销计划、生产计划、采购、定单处理、存货管理、包装、运输,最终到达消费者。相比之下,传统的实体分配观念是较被动的,没有把顾客导向融入营销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市场后勤则是始终以顾客为导向的,以顾客需求为起点,反过来指导整个营销流程,这也正是当代营销学所强调的。目前,我国市场上很多国产商品的服务远不如外国品牌,这正是落后市场后勤观念的体现。

  我国市场营销学起步较慢,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需要一个过程。但在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形势下,谁能先接受新观念,并付之于实践,谁就能占得先机。目前我国的名牌企业,如海尔、长虹等,在营销策略中已走在全国前列,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经验。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28篇)
*柯达破产之殇 (2012-02-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文武)
*“绿”富士的3次“华丽转身” (2011-05-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杜海清)
*从柯达换标谈品牌的老化和再造 (2006-02-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梅江)
*柯达VS富士:影像行业里的争锋者 (2005-07-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王逸凡)
*重塑柯达的15个月 (2004-12-21, 经济观察报,作者:胡怡林)
*柯达,长沙行动中的媒体营销 (2004-05-3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韬)
*柯达 中国色彩梦想 (2003-11-1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邹真俊)
*柯达将放弃胶卷业务? (2003-10-17, 经济观察报,作者:徐正辉)
*富士终于读懂了“葵花宝典” (2003-09-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柯达是农夫?富士是猎人? (2003-09-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海龙)
*富士总代“中港”被弃真相调查 (2003-08-05, 《知识经济》,作者:罗小卫、周季钢)
*柯达:公关定乾坤 (2003-05-1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俊雄)
*富士胶卷失算中国市场 (2003-04-10, 《智囊》,作者:李海龙)
*柯达的手段 (2003-02-13, 经济观察报,作者:黄继新)
*数码相机:谁能打赢“中国战争” (2002-09-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陈宇)
*富士胶卷名人广告大返攻 (2002-06-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高韬)
*胶片业:黄与绿的战斗 (2001-04-27, 南风窗,作者:郑作时)
*精彩的瞬间——柯达网站营销分析 (2001-03-27, 网络世界)
*谁来保卫乐凯 (2000-12-08, 南风窗,作者:章玉贵)
*数字化革命时代的柯达 (2000-12-01, 《销售与市场》2000年第十一期)
*专题:乐凯——你要挺住 (2000-09-1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专题策划:马荣华)
*柯达为张家界“换妆” (2000-07-04,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九期)
*乐凯,坚持对柯达说“不” (2000-07-04,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六期,作者:树洪)
*柯达串起每一刻 (2000-07-04, 《销售与市场》1997年第十二期,作者:褚晓杏、宋寅寅)
*柯达、富士、柯尼卡开拓市场掠影 (2000-06-30,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四期,作者:卢泰宏、李世丁)
*乐凯、柯达最新竞争态势之忧思 (2000-06-30,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六期,作者:王强、吴宏军、田丽君)
*乐凯,你的个性是什么? (2000-06-29, 《销售与市场》1998年第三期,作者:卢泰宏、李世丁)
*柯达、富士,较劲中国市场 (2000-06-28, 《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四期,作者:林佩群)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