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产业观察 > 后合资时代游走的中国制造!

后合资时代游走的中国制造!

在中国摩托车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思考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7-02-22, 作者: 徐勉振, 访问人数: 3361


  我国摩托车行业已经从当初的仿制阶段到了现在的自主创新阶段,马上还要进入全球化阶段。以前依靠资源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阶段正在成为过去,将来竞争力将集中表现在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独特优势上,整个行业进入转型期。摩托车行业如何应对市场日益激烈的挑战?合资企业能否逃脱被收购或兼并的悲剧?在边缘状态的它们又该如何继续生存?这些都成为我国摩托车企业经营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危机重重

  现在中国很多所谓摩企名牌,为何总是在与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企业竞争过程中无法占优势?一样的生产线,一样的配件企业,一个档次的产品,大企业的优势究竟哪里去了?低端化、浅层次竞争状态的限制,使我们走入了现在的怪圈,高规格的产品生产计划被搁置,大企业的研发和品牌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再加上脆弱的资金链经不起暂时滞销的冲击,中国制造被一些小企业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年。

  很多国内企业本想在国外企业合作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但是随着合作的加深和市场环境的发展,一切都和原来的设想相差甚远。消费者在提价后的本土品牌和维持原价的合资品牌中的选择很理性,如此导致本土品牌的溢价空间依然难以提高。

  现在所有的企业时刻都能感觉到潜伏在身边的危机,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终端消费者正在日益多样化,消费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另外是政府对排放标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排放设备的审核也越来越严,这样企业要想生产就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而这些“开支”最终都要消化在产品中,再加上现在的摩托车市场正由增量向保有量转变,市场空间相对减少,开发难度增加。

  赢利能力下降,亏损、倒闭、被兼并现象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并不是灾难的全部,现在更大的危机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国内摩托车流通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加深,当引进车型在中国市场百花齐放、产销量持续增长之时,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利润却在下降,成为“增产不增收”的典型;反之合资公司正在秣兵厉马,准备重新划分摩托车市场的版图,于是国内摩托车市场将上演更加激烈的争夺战。

  由于国内企业多年来为了生存,忙于恶性拼杀,忽略了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而长期停留在摹仿、扩能,甚至拼装或粗制滥造阶段,因此,在以日本铃木、本田、雅马哈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反攻中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合资企业对摩托车产业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

  随着宗申、鑫源等企业相继对欧洲企业敞开胸怀,中国整个摩托车工业已经部分或全部融入到全球化的格局里。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原来中国的自主品牌,或者说老摩托车企业,已经或多或少、部分或全部从制造性角色向投资企业角色转换。目前,日系企业已全面启动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其价格的大幅下调已经让众多的中国企业出现亏损。日本企业一些高管已经扬言,日本企业在品牌、技术、成本、渠道等各方面的优势已经趋于成熟,全面反攻只是时间问题,相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日本摩托车企业正在将重心移师中国,这种转变正是两地市场现状使然。一方面,日本本土摩托车市场近年来一直下滑,市场启动乏力;另一方面,中国摩托车市场是个大而乱的市场,日本摩托车企业集体转战中国,除了中国市场巨大的诱惑力以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便宜的零部件以及相对较低的开发成本。

  本田在中国本土化战略中先行一步。由于摩托车在很多大城市被禁行,本田的价格在15-20万日元的“整合型”摩托车没有销路。而在价格敏感的农村市场,价格在5万日元,仿本田的摩托车却很畅销。面对这种情况,本田从中国本地的低价仿制摩托车企业中进行选择,它最后选择了“新大洲”合作。并且从中国本地的仿制本田部件的厂家择优选购零部件,开发生产只有原来价格一半的正宗本田摩托车。当然,这种摩托车对各种质量和设计基准做了少许放松,本田称之为“二分之一的摩托”。使用中国当地生产的部件,并与中国企业合作,然后与中国的“组合型”产品对抗,是本田的一个前进方向。

  日本企业本土化对于中国摩托车行业还有一个利好,就是促使采购价格不断降低。随着日本企业在我国采购大量零配件,必然会引起采购价格的下移。但是行业人士认为,日本企业没有完全选择一流的配套厂也许是个错误,因为那些二、三流的厂要达到一流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会影响整车的质量和品牌形象,而这个损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分析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合作优势,他们现在主要将重心放在加速新产品开发和强化对成本的控制。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摩企的“软肋”,在此中方合作伙伴几乎完全帮不上忙。商业交易讲究的是价值付出对等,当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均衡被破坏时,这种合作将面临破裂的危险。

  中国制造的摩托车在世界上拥有质优价廉之誉,但是创新方面存在严重缺憾,摩帮估计,有超过100家的摩托车制造商模仿日本摩托车样式生产,由此摩帮在面对国外竞争者的时候总是显得信心不足,在开发新产品方面处于落后。

  中国摩帮现在最有活力生产企业无不打着日本雅马哈、本田和铃木三大摩系的烙痕,在所谓的市场换技术的思想主导下,我们为了利润,过多地引进产品,而忽视了技术,这样造成的结果非但没有使我们的制造水平获得预想的进步,而且抹杀了原来积累的创造性,造成现在技术人员培养的缓慢,丧失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时间。更严重的是,我们的研发人员已经习惯性地走模仿的道路,即使自身的研发能力已经达到自主研发的程度,他们仍然认同日本技术的先进性,日本摩托车研究员藤本隆宏认为: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在产品份额方面,中资企业具有压倒外资企业的活力,在技术层面,却停留在模仿、改造外国企业产品的阶段。中国摩托企业已经转换成为一种“准开放式结构”,即对外资(日本)企业引进的整机进行仿造、改造,并广泛使用仿造和改造出来的零件,进行新产品开发。这种做法在业务发展速度上产生了压倒外资企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性锁定”,无法从外资企业陈旧的产品设计和零件生产技术范围中摆脱出来。

  合资公司的生存状态是否在外人羡慕的眼神中名副其实吗?技术和品牌的壁垒能否突破?随着合资局面的衍变,外方合资公司的目的悄悄地进行一些改变。

  外方在合资企业中实施“技术壁垒战略”、“制造平台战略”和“品牌战略”,限制和剥夺合资企业的研发权、销售管理权和自主品牌权,借用中方的行业平台迅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丧失了销售权和品牌权的合资企业成为了外方的附庸。外方不仅剥夺了合资企业中中方的利益,更严重的是掠夺了中方自主发展的机会。

  “现在合资公司进行高成本的运作,有些外资有意识地亏本,最终的目的就是逼迫中方退股,而外资的损失则可以在技术转让和技贸合作上得到补偿,除此之外,合资企业还要支付外资驻中国的高级管理人员的高额薪酬、为适应国内市场所做的适应性开发费用,以及关键零部件的采购费用等。而中方呢?从个人利益来说,他们不亏。无论企业效益如何,合资公司的中方上层收入有保证,而且他们的位置几乎完全是上级任命,与合资公司没有个人资产关系,所以他们往往缺少动力去争取话语权。


1 2 3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1篇)
*信任危机逼迫中国制造转型 (2007-10-1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步尘)
*妖魔化中国制造的密码 (2007-08-1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中国制造”受累于标准之痛 (2007-07-1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李志起)
*管理研究:浅论企业合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2007-06-1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京宏、沈宗南)
*寻根溯源:寻找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未来 (2007-04-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范红杰)
*透视我国企业合资过程中的品牌问题 (2007-02-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杨兴国)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自我幻想 (2006-12-2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中国制造”的发展战略已失去指导意义 (2006-12-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罗清启)
*“品牌蓝海”,超越中国制造 (2006-03-0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张兵武)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 (2006-03-0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卢强)
*“中国制造”的“新丝绸之路” (2006-02-2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爱成、王逸凡)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