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的转折点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国医药行业极不平静的一年,也是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在中国医药发展过程中也是有影响力的一年。“齐二药”和“欣弗”事件人命关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官相继落马;国家发改委大范围对药品再次降价;老百姓“就医难、看病难”的老问题依然困扰着整个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批评。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也同样狼烟四起,经过几年的残酷竞争,2006年零售市场进一步优胜劣汰,强势终端扩张速度加快,成为主流,并且开始向规范化管理迈进。可以说,2006年是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的转折点。 一、强势连锁战略扩张,单体药店生存困难。 以湖南老百姓、辽宁成大方圆、云南一心堂、海王星辰等大型连锁或平价超市连锁为代表,在经过了最初几年本区域强势占地后,已经在中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占稳了脚步,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资金优势。2006年这些连锁开始有选择性的向区域外扩张,老百姓在西安增开3家店,且在北京打下第一颗钉子药店,上海益丰大药房进军南京,云南一心堂自打开四川的攀枝花市场后又向西昌进军,云南的健之佳收购了四川成都的老牌连锁福利大药房,大参林大药房从广东转战广西和福建。这些大型强势连锁也在战略扩张中进一步奠定了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老百姓2006年的营业额更是突破了24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加4个亿,其他强势连锁的营业额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相反,社会单体药店和一些加盟店的日子就难过了,在这些强势连锁的巨大冲击下,没有能力与之搞衡,生存困难,纷纷关门或转让。 二、市场整合趋势加快,终端资源重新配置。 伴随强势连锁的迅猛扩张和单体药店、小连锁的倒闭和转让,新一轮的零售市场整合序幕热烈拉开,终端的资源也开始重新配置,资源和市场容量也快速向强势连锁集中。前几年,国家对药品零售市场放开时,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开药店,五花八门,用一个“乱纷纷”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经过几年的搏杀,一些有势力和发展战略的大连锁和平价超市逐渐成长起来,做强做大了,成为一个区域内零售市场的主导,且在原来区域内的战略扩张空间已经有限。于是,就将目光投向了区域外一些市场容量和空间大的地区,开始慎重的布点探路,扩大网络和区域优势。这些强势连锁所到之处,立即硝烟四起,与当地的终端大打价格,甚至迫使当地的一些连锁结成联盟一致抗拒入侵者。山西万民大药房在成都开了一家店就诱发了成都十家连锁结成“康视传媒”。 有的不擅长连锁经营的医药集团也从终端市场退出,三九集团、云南昆药、白沙集团已经将所属的三九连锁、颐康连锁和金沙大药房出售。强势终端的短距离搏杀更加剧了当地市场的整合,终端的资源也顺其自然的向这些强势连锁快速集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厂家和经销商的推广资源也不得不向这些强势终端转移,好多厂家和商业甚至放弃了一些社会小药店。这种整合和资源重新配置是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的一个必须趋势,倒有些象三国演义中的群雄逐鹿中原,进入“由乱到治”的一个转折期。 三、连锁管理更加规范,管理能力大幅提高。 市场竞争从来都是势力和能力的竞争,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强势连锁的管理能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快速提高,出现了好几种特色经营管理模式,内部管理也更加规范。在这些强势连锁的药店中,以前那种随便收厂家业务员返金、礼品的现象少了,终端产品的陈列方式、陈列位置、产品编码、POP张贴等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总部对下属药店的管控能力和下属药店的执行力都有了很大的加强。对促销员的行为也进行了比较严格的规范,甚至有些连锁取消了厂家的促销员,全部改为自己的员工。大部分连锁都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统一陈列、统一宣传。同时,这些连锁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与不同厂家和商业进行博弈的策略,更加注重产品营销的利润核算和整体促销策划,在市场运作和竞争中显得更加规范和主动。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