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品策划如何发掘概念? 尽管医药保健品策划的“概念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如果真正理解透了“概念”在营销中的运用方式,理解了概念与其他营销手段的结合,产品还是会成功的。在这里就算笔者对过去的总结,希望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概念”二字。 通常一个保健品往往都有一个成功的概念在支持,比如脑白金的“脑白金体学说”、排毒养颜胶囊的“排毒理论”、赛尼克减肥药的“阻油机理” 等。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市场上,发掘产品“概念”是体现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它能创造记忆点,使传播变得更加有效;它能区隔市场,屏蔽竞争。 总之,“概念”是很多保健品策划的灵魂,必须予以特别重视。然而,是不是有一个独特的“概念”就能笑傲江湖呢?答案不是肯定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表面,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比如“清肺”,其概念的独特性、诉求的新颖性都是很强的。但它之所以还是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关键就在于它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表面上,而没有完全发挥出它作为产品策划“灵魂”的重要作用。 如何才能发掘出好的“概念”,使得它能被大众广泛接受,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症状作切入——找准症状切入点 说保健品是卖“概念”,不如说是在卖“症状”。“症状”才是保健品概念的根基所在。没有症状,“概念”肯定行之不远。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其实比厂家还急功近利,恨不得吃下去马上就见效,虽然这种急功近利与厂家急功近利式的夸大宣传不无关系,但这是所有保健品厂家必须要面对,且不容回避的问题。 保健品不像其他消费品。产品是整个市场策略的基础和前提,消费者买它就是冲着具体的问题和症状来的。只要有了症状的支持,保健品的概念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因为无源之水总有流干的时候。然而,对保健品真正有用的症状,不是消费者能够感觉到的症状,而是消费者真正担心的症状。许多产品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找了一大堆消费者虽然明显感到但却毫不担心的症状。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去进行诉求,却费力不讨好,白花花的银子扔出去了,市场却连个响声也没有。比如打“亚健康”、“清血脂”之类的产品等。选择这样的目标做靶子,就好像用耗资几十万、几百万美元的导弹去打成本仅有几美元的一顶帐篷一样。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战果。 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会逐步提高,那些原来不被注意的症状或许也会引起消费者的担心。但这是将来的事情,如果现在诉求这样的点,投入的成本会非常高。尤其当厂家规模普遍偏小的时候,教育市场的风险就会更大。所以,不要好高骛远,找到消费者真正担心的症状才是正路。 可能有人会说,有的产品它本身就很难找出明显的适应症状,更何况找出让消费者担心的症状了。要知道,你跟世界上任何人都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都能跟他们攀上亲戚,关键是看你攀亲戚的水平如何。找症状就像攀亲戚,没有那么多现成的,都是要靠“攀”才能找出来的。 找对了消费者所担心的症状,还必须进行恰当好处的恐吓。其实,这里的恐吓跟广告中的“树敌原则”是一个意思,要让消费者对你的产品留有深刻的印象,必须为你的产品树立一个有价值的敌人,而你的产品正是专门对付这个敌人的。如果说前面的一切只是画了一条龙,那最后的恐吓就是“点睛”之笔了。只有点准这一笔,龙才能呼风唤雨。 二、科学理论做链接——用科学权威的学说把产品的症状和效果链接起来,提供理论支点 症状要与效果挂钩,想让消费者信服,就离不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说辞支持。如果没有比较好的理论来支持这个链条,症状和效果这两个轮子就会各行其是,没法劲往一处使。只有在理论这个支点上,症状和效果才能互相推动,推动市场前进。 特别要提醒的一点是,这个理论支点是产品前期教育的重点,是老百姓接受这个产品的科学理论依据,是一个产品让消费者信服的购买理由,虽然它不直接引导购买,但它是一个产品后期行走市场的理论根基,所以在前期不能忽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