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商法 一般人想赚钱做生意时,总是企图找既体面,又轻松舒适、利润多、风险小、投资少的生意做,但世上有多少这样的生意?就是有,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少之又少罢了。 华侨在经商上,从不强求在起步时就去做舒服生意,他们会从小处着手,甚至从别人不在意、认为赚不了钱的小事干起。譬如:把整包的香烟拆开一支一支去卖;沿街串巷去收破烂、典当、爆米花等等。他们总是绞尽脑计,刻苦耐劳,只要有利可图,就放手去做,至于体面与否,他们认为是次要的问题,虽然小生意看似不体面,但不久就会大赚一笔,而使人刮目相看。从自己能做的工作入手,攒钱来扩大事业,这是华侨做生意的一个基本方法。 做生意,讲究时机。往往在别人为该做什么生意、怎么做、做多么大,该如何筹资考虑时,华侨却已从小处入手,抓紧时间白手起家了。他们很是懂得“趁热打铁”,看准哪门生意,便会立刻投资去做,而且是有耐心、有决心、踏踏实实地去做。 华侨有句话是关于如何找能赚钱的生意的,即只要耐心找,总能找得到。在这方面,印度尼西亚“印尼水泥公司”与印尼中央亚细亚银行董事长林绍良便是代表。 林绍良名列英国杂志公布的1983年度世界最富有的银行家之一,他的资产超过了美国的洛克菲勒与法国的洛布尔两丁。他拥有多家银行业、金融业、工业、航运业、贸易业、保险业、旅馆业、房屋建筑业企业,其企业集团共有60多家公司,资产总值超过70亿美元,他可谓豪富了。但这位豪富最初是如何起步的呢? 20岁时,出身中国福建乡下的林绍良为躲避政府抓壮丁,离乡背井闯南洋,在印尼的中爪哇叔叔家寄居。在叔叔所经营的花生油及其它食杂品的土产店中做了整整四年的徒弟,在文化语言与大陆迥然不同的情况下,四处奔波,终日劳累,就是从这种不起眼的小生意上,林绍良积累了经商经验,尤其重要的是,他了解了印尼的国情。 日本侵略者侵占印尼后,林家生意停了。在日军撤出后,印尼宣布独立,但不久荷兰人又侵略了印尼。当时,荷兰人控制了以海上交通为主的印尼大多数地盘,而林绍良所在的中爪哇则是印尼共和国的所在地,由于敌军封锁而物资匮乏。 这时候,锻炼了几年,练就一身买卖本领的林绍良,果断地恢复了花生油等生意,并开了家咖啡磨坊。凭着多年的从商经验与敏锐的生意眼光,他断定,印尼独立乃大势所趋。因此,他选择了军火、药材生意,冒险大做特做。 与此同时,林绍良看到远近闻名、销量上升的丁香烟业大有前途,他便大力经营丁香买卖。当时,丁香原料要从印尼东部购买,经新加坡转口,通过荷兰占领区再转运发售各地,利润是巨额的,但风险也相当大。聪明的林绍良在当初做军火生意时,同印尼军队的后勤军官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时这种特殊的关系又为他的丁香生意提供了便利,为他赚了巨额利润。 林绍良从小生意做起,抓住机会,乃至军需、丁香买卖相继告捷,为他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一般人眼里,做小买卖很难登大雅之堂。华侨们却不这么看,他们从难登大雅之堂的生意做起,毫不体会不体面或被人瞧不起,披荆斩棘,不叫苦,不叫累,一步步地练就了自己的耐力与眼光,为以后事业的飞黄腾达打下基础。华侨甚至认为,不体面的事其实是很好的隐蔽,为早日实现自己所怀的大志,必须能够忍耐,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可以说,华侨正是在忍耐中冷静地练就了自己卓越的生意眼光.看准时机赚钱。 做生意就意味着担风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胆子去冒险,在险中求胜。这方面,华侨可是很精明的,他们往往在必要时孤注一掷,即使以本钱出售或赔一段时间的本也在所不惜。 在日本一家工厂,有一个做门卫的华侨,他常常在工余向工人出售啤洒,价钱相当便宜,于是便有人好奇地问他,“你是从哪批发到这么便宜的啤洒的?”对日本人的问题,他淡淡地答道:“哦,我是按原价卖的。”“那你图什么呢?这怎么能赚钱?”他只是摇头,笑而不答。 这是个很精明的华侨:他在卖装啤酒的木桶。当然有人会说,这样能赚几个钱,甚至不屑一顾地嘲笑。但这名华侨有他的道理:赚一分是一分,赚一文是一文,一分一文地赚,不久就是一大笔。另外,利益分有形和无形,并不是拿眼睛看得到的才算。 这名华侨自有他的打算:初时以本钱出卖啤酒,小小地赚,重要的是取得啤酒批发商的信任,那么,以后即使资本不足,也可以向批发商赊二、三十桶啤酒,卖了以后再付款,再进啤酒,当然,啤酒桶也一并卖出了,一箭双雕,取得利润。 所以,别小看他最初只是靠卖装啤酒的木桶赚钱,这样做,一来他占领了市场,吸引了顾客,二来又取得了批发商的信任,赚了笔无形的利润,为日后更多、更大地赚钱提供了前提条件。 这就叫做眼光独特,即使做本钱买卖又何妨。 在以前的马来亚,每逢大的工程招标时,往往有多家企业竞争,但结果却往往是貌不惊人的华侨企业中标,是以极低的价格中标。这样,让那些财力雄厚、资金充实的英、美白人企业及精明过人的日本企业感到很迷茫,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华人企业到底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他们承包工程,并不指望从工程本身赚取利润。他们的目标,盯在参加工程建设的工人身上了。 一、当时的工程,大都在荒山野岭施工,条件艰苦,日常生活及娱乐都成问题,于是精明的华侨便以工人为对象,开展服务。而且他们清楚。这些工人在一天到晚的劳累之后,身心疲惫,根本就没有精力去看书或听音乐,而是“吃”、“赌”,因此他们把服务的重心便放在这上面: 开廉而美的饭馆,卖廉价的刺激性饮品,开赌场、当铺、放“印子钱”等等。几乎是能做什么生意就做什么,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当然,目标只有一个:工人衣袋里的工资。 这种做法,不显山不露水,看似“吃亏”,其实却是大赚一笔。很难说样做不担风险,但目光深远的华侨出此招,自有他们的打算,可谓奇招,也相当不易。难怪那些白人企业家要“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了”。 华侨们认为:只要是自己看准了一定能赚钱的生意,就该毫不犹豫地去做,开始时赔点钱没什么,人要高瞻远瞩,目光深远,而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华侨有句话;让进店的顾客不买东西就离开,是商人的耻辱。 不管走进店里的顾客是因急需购买某物,或是慕名而来,抑或仅仅是被橱窗吸引,或是闲逛,总之,只要他们走进店里,那就应该竭尽能力,费尽口舌地推销,尽量让他们多少买点,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再离开,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的做法。 因此,一个有眼光的商人,从来不会让他的店员对要买东西的顾客冷淡而简单地回答:“没货。”如果那样,顾客的反应只有一种:“那我去别家看看”而转身就走,而且,由于店员的冷淡,他可能会就此一去不复返,不再光顾这家令他失望的店。实际上,不管是谁都会这样反应的。 华侨则不是这佯,他们极精明: 某天,有使顾客去一家熟食店,点名要买几斤猪头肉,回去下酒喝。 一听到有人要买猪头肉,还没等店员接茬,店老板急忙走出来,抢先极热情地招呼道:“唉呀,先生,今天的酱牛肉可是特别的细腻好吃,火候、调味俱佳,卖得最快,快脱销了呢!不信你买点,要不先尝尝,决不骗你!” 本来要买猪头肉的顾客,禁不住老板这么一鼓动,闻着酱牛肉的香味,买猪头肉的信心便开始动摇了,可能还会真的顺手拈起片牛肉尝尝。 老板此刻会更卖力地招呼道:“怎么样,不错吧?买二斤下酒吃!” 结果,这个顾客在老板的不断推荐下,以为酱牛肉是店里的名菜,正时髦,便改变初衷,拎了两斤牛肉,满意地走了,对店里的热情服务也感到乐滋滋的。实际呢?店里的猪头肉已经卖完了。 熟食店的华侨老板之所以如此卖力地推销,极尽三寸不烂之舌之能事,基于一个信条,决不对顾客说:没有货。 他们在缺某货而顾客又点名要买那种货时,会极力推荐别的品种、别的质地的类似货以代之,尽量不让顾客失望。要么,就是极殷勤地让顾客留下姓名住址,速派自己的推销员四处去采购,然后尽快送到顾客手中。这样,既拉拢了顾客,又无形地增强了本店的声誉。 一般的商人做生意,以把东西卖给顾客,顾客交钱付帐为最终目的。至于维修、保修等,则不屑一顾,逃之夭夭。精明的华侨商人却不这样做。通常,店主或店员对那些精挑细捡、叨叨絮絮地讨价还价的顾客,烦恼至极,粗声粗气地接待,甚至恨不得一脚把他踢出门,哪怕做不成买卖也成! 然而华侨对此却极有耐心,涵养好得让最挑剔的顾客都不得不叹服。 如果去东南亚各地观光旅行,住在华侨开的旅店中或是去华侨的土特产店买东西,只要你留下你的姓名、住址,保管你以后圣诞卡、贺年卡收个没完没了。他们的这份殷勤,恐怕会让你感动得恨不得再去住一次店、吃一次饭、买一回东西! 这就是华侨的做法。实际上,他们视商品的售后服务为一项重投资。由此,他们不但对长期顾客或老顾客殷切,对光顾一次、两次后不再上门的顾客,他们也同等对待,会不厌其烦地给你寄贺卡或优惠卡,保持联系,最大程度地抓住顾客,使之成为“回头客”。一旦拉上关系,华侨就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不辞辛劳地想法维持。他们认为:无论如何也要保持第一次交易时的热情,所以时常提供售后服务。 华侨深深懂得:切勿急功近利。商场上的交易是现实无情的。别看你一时占了顾客的便宜,让他上当,但是要知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顾客吃了一次亏,也许从此就不再上门,这样,以为已占了便宜的人,实际上吃了大大的暗亏。华侨的信条是:善始善终。 初看上去,华侨这样注重售后服务似乎是自我麻烦,自讨苦吃。其实,这种“自找麻烦”正是华侨的高明之处:如不注重售后服务,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伤害顾客;殃及下次买卖或别的买卖。 所以,华侨注重售后服各,一来可以吸引老顾客、回头客;二来可以确立信誉,吸引更多的顾客,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生意兴隆。 华侨既然源自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使他们获益匪浅。汉书云:“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华侨心中深明此理,并将此成功地运用于经营之中。 在日本顶顶大名的华侨林以文,拥有多家电影院,在竞争日趋激烈、效益普遍下降的电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的电影院却个个效益良好,原来他采取的就是“先发制人”的战略:在别的电影院采用常规经营法时,他对自己的电影院加以改装,推出大银幕的设计吸引了大批顾客,而当大银幕逐渐普及时,他又看准了日本人对日本片子已经看腻味的心理,马上改变形式,改放欧美片。这样他抢先一步,走在别人前面,自然赚得比别人多了。 先发制人赚取的是“时间差”的利润,先一步可大赚一笔,稍慢半拍就可能赚得很少、不赚,更有可能赔本。 那么,凡事是不是都得运用“先发制人”以决胜负?否。在别人不留意,或是放松警惕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出击,以逸待劳,一举成功,这是华侨经商中的又一招术——后发制人。 香港房地产大王包玉刚,在著名的九龙仓争夺战中,对付怡和洋行用的就是这一招。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控制它很重要。当时它由英王的怡和洋行控制,要兑购九龙仓,必须先偷买到共20%的股票。那时,怡和洋行趁包玉刚出访巴黎之际偷偷筹集了9亿元,准备以每股100港元收购股票,完全控制九龙仓。此时,远在巴黎的包玉刚不动声色,只是暗中急速筹集了27亿元,宣布以105港元的价钱收购九龙仓股票。怡和洋行做梦也没想到包玉刚会如此行动,不动声色地“后发制人”,当然,其结果自然是包玉刚大获全胜。 由此来看,“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皆为妙招,各有各的用处与优点。“先发制人”重在以快取胜,招招快,搞得对手目不暇接,出尽风光赚够钱,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后发制人”先是以不动应万变,静观其变,待看到其实力全现,招数使尽时,再不慌不忙地亮出自己的杀手锏,把对方杀个措手不及,最后只能甘愿认输。 华侨的这两条商法,一直被海内外华侨商人所广泛运用,受到世界瞩目。 识时务者为俊杰与见风转舵在商场上十分重要。华侨们不仅做到了该退则退,同时也做到了能进则进。 古人有句话:“成功之下,不可久居。”华侨们一般不会躺在已获取的成功上蒙头大睡,他们认为自己经营的事业到了穷途末路,才想改行,那就为时太晚了。他们会以高赡远瞩的远见和牢靠的经验,在生意正如日中天时,便洞察时机转换别的职业。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要让自己的经营扩大,只要有利可图,就会一窝蜂地投入。进取有获利可能的事业时,他们可谓是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一位日本华侨,他先得到了一家出版社的所有权,为他将来的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当计程车景气时,马上用计程车业巩固自己的地位。后来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进出口贸易蒸蒸日上,他便毫不犹豫地进军进出口贸易,获得巨额利润,后来,他又在大众传播业活跃一时。 一般说来,华侨们在想转业时,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收集各行业的情报,综合后,选出下一行业。一旦下了决心,他们便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当然,任何事情取得成功,都不会一帆风顺,他们首先要请教内行,自己潜心研究。即使绕点路,他们依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决不改初衷。 华侨的及时转变,为他们经营赢得了时间。在经营中,华侨的经营原则是:看情形不好,就赶快溜,不打没有把握的仗。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是华侨经营中一大特色。正是靠着这种高度的适应性,在适者生存的商业竞争中,华侨商人不断转换扩大经营方向方式,这才在世界各地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块块天地。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