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企业为什么不敢“中年涉险”? 前日重读《三国演义》见到一章:第八十七回 诸葛亮征南孟获时,一日正在寨中议事,忽哨马飞报,说三洞元帅分兵三路到来。孔明听毕,即唤赵云、魏延至,却都不分付;更唤王平、马忠至,又唤张嶷、张翼分付曰:“汝二人同领一军,往中路迎敌。今日整点军马,来日与王平、马忠约会而进。吾欲令子龙、文长去取,奈二人不识地理,故未敢用之。”张嶷、张翼听令去了。 赵云、魏延见孔明不用,各有愠色。孔明曰:“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险,为蛮人所算,失其锐气耳。” 读到此处,我不禁一怔,为什么诸葛亮会如何对待赵、魏两人?除了当时战术上的需要,恐怕还有更深一层意思:一则是三国初立,正是用人之即,赵、魏两人素有威名,是军中重柱,日后攻打魏、吴以作大用。二则是按现在市场学的观点,赵、魏二人是企业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体现了诸葛亮一生谨慎,老成谋国的特点。 反思一下,我们的本土企业呢?经历创业之艰之后,如今大多数也正处“中年”,是不是就像诸葛亮所言,企业经营已入轨道,反不敢“中年涉险了呢”?君不见,一些本土企业在获得资本原始积累以后,从温饱过度到小康,随着企业的膨胀,“大企业病”日益严重、令不下达 ,搞一场活动还是老三样?一个产品卖了几年还包装不改,没有新的产品投入。为什么会这样呢? 太多的失败的警示让许多的本土企业放慢了扩张的步伐,在我们身边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同时,很多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中年涉险”的考验。 市场环境限制 俗话说:年年难过年年过,现在的生存环境是远恶劣于前几年,如今是外有强敌,内有忧患。国家政策、市场供求和渠道日趋规范化,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都同时杀向同一个市场,市场压力骤然增大,一些小企业纷纷淘汰,中型企业是苦苦支撑偏居一隅。松散型的联盟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大企业一个个是咬牙切齿的把多年利润拿出来圈地卖马,在利润率无法提升的同时,生产和销售成本又不断增长,市场环境的限制,使大多数企业是举步维艰。 研发能力薄弱 目前本土企业的创新力普遍不足,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以医药方面为例:现在市面上到处是仿制药,因为生产成本低小,获得的利润高呀,大家都想一逸待劳,今天的钱今天赚,管它明天做什么?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又怎么能在市场上扎根呢?本土企业每年在投入研发的资金少得可怜,不足利润的1%,企业的“产品发动力”明显内力不足,在与国外医药巨头共舞的时候,只能是当陪衬了。 竞争对手太多 正因为大多数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同质化太多,所以门槛儿很低,竞争对手不断的涌入,关健是市场的消费需求有限,一些称不上是对手的企业把上游和下游的整个产品线一网打尽,一个市场一个价,把资源“滥砍滥伐”。在营销战术上严重透支,恨不能几通广告就把产品卖得“风风火火”,越是家底薄,就越发显得急功近利,不得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