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分析 创新——保险公司迎接挑战的首选之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加入WTO以后,保险公司的竞争对手更主要的是国际保险巨头,与之相比,尽管我们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但在很多方面都明显存在差距,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不进行创新,我们就无法实现跳跃式发展,就无法尽快缩小同国际大保险公司的差距。所以,保险公司要生存,要发展,舍创新别无他路。 对创新的表述很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创新发展的实质即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不断地进行体制上或手段上的变革。保险创新是指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依据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所进行的观念、技术或产品等方面的创造性变革,主要应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 观念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落后、步步落后,观念超前、步步领先;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观念的更新永无止境。观念的创新应解决以下四个方面。即:彻底转变经营思想,真正牢固树立起集约化经营和以效益为中心的市场观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技能,时刻准备接受新技术挑战;推进风险管理方式创新;借鉴新型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增强经营的稳定性;加大宣传力度,培养自身CI形象。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当前保险市场创新的重要体现。保险业的基本经营技术就是如何转移和分散风险。针对国际上保险技术创新不断,保险公司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管理技术要创新。其次,经营方式要创新。第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 联系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纽带是产品,产品又是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的主要载体,市场或客户对保险公司产品的认同度与接受程度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该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的大小。财险品种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增多、增大,另一个动力是社会和客户的需要。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影响,任何利润高的险种竞争都非常激烈,其利润则会逐渐减少,这也需要不断更新险种。对此,保险公司应加速产品创新,这对于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扩大市场份额,优化险种结构,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创新过程中应重视开发与推广。一是逐步规范开发。保险产品开发应注重市场调研,实行有层次、有秩序的开发原则,集中为量选择有市场潜力,能产生市场规模和效益的险种优先开发。二是自觉接受保险监管。保险公司必须杜绝违规经营,避免造成市场混乱。三是加强推广力度,开发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本着新产品的开发以市场开发部为主的原则,共同做好产品的推广工作。 服务创新 当前保险市场是一个服务不断创新的市场,服务创新是保持市场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伴随着社会进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保险市场无论在服务手段上,还是在服务范围上都在不断创新。今天的保险服务可以说发展到了只要社会有需要,保险人就可以提供服务的地步。针对保险服务创新的新形势,保险公司应在已有的服务基础上,继续推出新的服务。 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主要包括公司组织机构创新、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创新与人才创新。 保险公司在创新过程中必须注意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把握质量原则。保险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投入和产出不是物化的转变,其内在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保障和补偿的体现。因此保险创新中应注意:一是考虑与国内市场消费结构、消费群体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相一致,适应社会总需求增长的客观实际,为社会群体需求升级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应面向国际市场,在险种设计、费率厘订、风险评估、责任范围界定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增强竞争能力。三是新开发的险种,要有较高的产品关联度,应能在业务总规模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与险种结构优化的要求相一致,以便带动各险种的业务增长和整个保费规模的升级。另外,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较强的自身效益。 二是积极开发服务第三产业的保险品种。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这样,对财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承保的保险标的从有形化向无形化转变,开发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创新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个关键问题。因此,保险应关注和加强对各类责任保险的开发,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一些特殊行业的责任险的开发工作。 三是加强保险创新业务开发工作的管理。培育和发掘新的财产保险业务增长点,加快新险业务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业内的统筹运作,又涉及到外部的综合协调。因此,就目前的实际需要看,保险应尽可能地在领导体制及机构设置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首先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应建立一个战略性创新研究机构,集中一些具有政治头脑、宏观意识强、熟悉国家产业政策,通晓国际、国内保险市场状况的英才对公司的体制、机构布局、发展方向及经营管理中可能或已遇到的重力习题进行研究和预测,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掌握主动权。 四是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全盘否定,而是将有益的东西继承,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在保险创新的同时,要重视老险种的更新改造,尽可能地挖掘潜在责任,开发一些必要的附加险种,扩大责任范围,提高保障幅度,全方位地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 五是注意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相结台。保险创新必须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相结合,否则,保险创新就象无土之花一样很难得到有利的环境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有它特定的方式,必须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人保公司应切实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为保险的创新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金融时报》)
关于开放保险市场的若干建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不能以国内保险业是新兴行业、幼稚产业为理由,推迟开放保险市场。当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优惠待遇的条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但这是有时间性的。以前在中美双边服务贸易谈判中,美方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提出了苛刻要求,甚至开列了中国开放保险市场的时间表。鉴于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国公司巨大的诱惑力,一旦入世,首先面临挑战的必有保险业。从客观上考虑,保险业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以逐步开放保险市场为代价,为中国参加“入世”谈判增加筹码,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开放是双赢的,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保险业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入世”,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家如何制定保险总体战略、中国保险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有效运用保险服务贸易条款为我所用、对内开放保险市场,提高国内保险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等等问题是应该深入研究的。 首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结合我国国情,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保险业的总体发展框架,近几年中国保险界已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重视,但对国际保险市场了解不多,当“入世”日益临近时,等待观望的心理仍未摆脱。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有关服务贸易的条款规定,同时也加强总结开放保险市场中的经验教训。中国保险业人士应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彻底转变观念,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其次,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保险市场。由于中国保险业恢复时间不长,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整个体制仍难以满足“入世”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扶持国内保险企业,先使本国保险业在有一定开放度的国内市场中得到锻炼,才有可能应付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保险业间的融合与兼并将日益加剧,一部分公司将被淘汰,一部分公司不断壮大。竞争力强的保险公司一般通过下述两种途径实现扩张:一是凭借其技术和资本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排挤中小企业;二是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兼并或接管弱小公司。在中国,保险企业目前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较大,不过在国际上可以向兼并、购买股份等形式逐步渗透。 在保险市场开放上,应设置必要的防线,根据《服务贸易总协议》有关条款的规定,采取国际惯用方式:(1)在开放险种上,应采取逐步放宽的原则。首先,在货运保险方面,可先期开放咨询、风险评估、索赔等辅助性保险服务;其次,在财产保险方面,将外资保险业务的范围限制从外币业务开始,以后逐步放宽;最后,在人寿保险的开放方面应慎重,由于其业务期限长,资金量大,在资本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在严格管理条件下逐步开放,提倡以中外合资形式引进外资寿险公司,并由中方控股。(2)在开放地区上,对外资保险机构的设立采取逐步开放的原则,在逐步开放特区及沿海城市的同时,提早引进少数外资公司到中西部地区试点,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落后地区资本市场的发育,也有利于其经济发展。(3)在开放数量上,应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外资企业的方针,如每年开放若干家,在众多的申请者中,依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择优引进。(4)在对象选择上,应考虑国别原则、对等原则、资金实力、知名度、信用度以及历史上与我合作情况等因素,作出合理选择。(5)在费率执行上,一般险种必须遵守我国保险监管部门或保险同业公会的统一规定,不准超越允许的费率浮动幅度争抢业务。对特殊险种或个别保险标的,则可由保险人自定费率,但需向监管部门或同业公会备案。(6)在税收政策上,即要遵循“国民待遇”原则,又要努力维护本国利益。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的税赋过重,由此造成保险市场供给价格偏高。这种情况使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保险业务的广度、深度难以得到提高。面对外资、合资保险企业的低税率制,中国保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建议降低并统一税率。最后,深入研究国内保险企业的资金运用问题,适当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增加保险投资收益,以提高国际保险业的竞争能力。(据《中国保险报》)
国外发展落后地区保险业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上不少保险发达国家都有过成功发展落后地区保险业的经历。通过对这些国家的经历进行分析,将会给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尤其是西部保险大发展带来不少启示,推动西部保险大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 一、美国 美国西进运动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篇章。它先后经历两次,历时100多年,尤其是始于二战后的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使包括保险业在内的美国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归纳起来,保险业在这次运动中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西部保险业随着中西部新兴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美国西部保险业在第一次西进运动时已经兴起,但规模极小。第二次西进运动发展了一批新兴城市,建立了一批新港口,形成了新的外贸中心,像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等。这些城市的发展吸收了大量资金和人口,培育了西部资本市场。之后,英法等国的大型保险集团和美国东北部大财团纷纷在这些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兴建保险公司。 (二)私营保险机构在政府自由政策下,迅速增长。 在西部大开发中,美国推行自由化政策,很多州的法律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任务业主、财团、私营工商业者纷纷创办保险机构,提供贷款及保险业务。这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拥有私营保险公司最多的国家,1980年,共有财产保险公司3474家,人寿保险公司达2000家。 (三)保险企业在参与西部矿藏开采中发展壮大。 美国西部矿藏丰富,西进运动的开展,使采矿业突飞猛进。俄亥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等地的矿产得到大规模开采。保险机构通过投资、贷款、提供保障等形式参与开采,并从中获取钜额收益,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意大利 二十世纪80年代,意大利南北部保险业发展很不平衡。北部的伦巴蒂地区人均保费收入是南部卡拉比亚地区的4倍多;北方人的保险开支是南方人的3倍多。为了拉近两地保险差距,意大利于80年代末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方面,加大市场开放程度。1987到1989年间,有25家外国保险公司已经进入或频繁出入意大利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占据了30 %的市场份额。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促使一批北方保险公司和外资公司逐渐把业务转向南部市场,激活了南部保险业。另一方面,银行与保险合作,允许保险机构在其它领域开展一些经营活动,如股票投资等。并且银行与保险在各自的结构水平上开展合作,如利用银行的分支网络来销售保险单。这一措施大大刺激了南部保险需求。 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意大利保险业的发展,保费收入由1984年的142,680亿里拉增长至1989年的29 5,500亿里拉,净增长53.6%,保费占GDP的比重也由1.96%上升到2.5%。 三、德国 1990年,东德和西德在统一前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24亿马克和1437.7亿马克,东德保险业远远落后于西德。1990年7月1日两德统一后,德国先是抓住西部工业企业纷纷投资东部的时机,在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工业火险和利润损失险业务,1991年这两项业务的总保费收入就增至34亿马克。同时,由于新德国保险法规定,所有东德的汽车也必须保险,德国东西部保险公司迅速联合开发出新险种,为700万车主提供了各种汽车保险业务。1991年底,德国汽车险保费收入剧增至327亿马克。 另外,西部及欧洲一些大型寿险公司大量抢滩东部,采用现代先进的营销技术,开拓东部寿险市场。这种陌生的市场营销技术,在东部公民中产生了对合适保障的需求增加。1990年底,德国新寿险业务增长了25.5%,表面总额达2. 824亿马克,1991年增长28%,表面总额达3,620亿马克。东部保险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几点启示 (一)加强对外开放,尤其是区域合作尤为重要 美、意、德三国落后地区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进行大规模对外开放,加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合作。 (二)政策扶持是西部保险业发展的保证 通过对上述三国的观察,可以发现,国家政策扶持是落后地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抓住机遇,广泛开办针对性强的业务是保险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 这一点是上述三国落后地区保险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 (四)充分发挥保险派生功能是促进西部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国际金融报》)
全球保险市场综述
瑞士再保险公司最近出版的《Sigma》杂志称:1997年全球各地区保险市场在寿险和非寿险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北美投资过多和承保能力增加是非寿险业特点。北美保险市场是受美国支配的,它要占该地区总体保费量的94%。尽管1997年GDP增长3.8%,但美国非寿险业保费收入减少了0.3%。这主要是由于公司特别投资获得收益所产生的资本来源的急剧提高。总的来说,美国非寿险公司注册的资本来源要比1996年提高22%。在复苏期,极高的资本化水平和扩大的承保能力给消费加重了压力,导致保费收入下降。1997年的保费增长率表明:没有预示健康保险的提高,也没有对健康保障方面服务价格的减少。美国寿险业提高6.3%。这是由于一方面环比指数和环比基数年金业务取得有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团体寿险业务业绩强劲。加拿大寿险保费急剧提高(17.5%)主要归功于年金保险的显著增长。 拉丁美洲良好的经济气候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1997年,拉丁美洲的寿险和非寿险业都非常好。该地区的增长主要来自六大市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它们要占该地区保费总额的90%。这种极好的增长率深刻地反映了1997年(GDP增长5.6%)该地区经济上的强劲业绩。非寿险业10.3%的高增长率主要是拉美两大非寿险市场巴西和阿根廷推动的结果。展开到其它国家来看,可以这样说:保费增长率的处理不当阻碍了许多国家的发展。1997年,拉美四大寿险市场的增长率超过10%。业务增长量特别好的是墨西哥(22.8%)和阿根廷(29.7%)。从90年代开始,寿险公司曾有极强劲的增长率,平均每年大约超过10%。另外较高的可支配收入、较低的通胀率、国家养老金制度的部分私有化为寿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潜力。智利早在1981年就以私有化模式代替国家的随收随付制度。而阿根廷在1994年转换为一种复合型的制度。墨西哥的改革于1997年夏季完成。智利的寿险保费目前大约占GDP的2.3%,类似欧洲的水平。 西欧非寿险业在1997年十分低迷(-0.1%),主要是由于需求的减少和欧盟成员国解除管制,费率下降。解除管制的影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原本已有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制度的国家(特别是德国)。回顾那一年,北美特别坚挺的金融市场的业绩曾给予西欧保险公司的收益作出了强有力支持。因此,这对于许多保险公司来说,就导致在资本来源和承保能力方面的极大提高。前年,西欧的寿险业提高10.5%。这个兴旺现象主要是由于一般公众对各种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度减小,很多人担心将来的福利会不充足,他们正转向私人养老金计划。四个欧洲最大的寿险市场要占欧洲寿险总额的72%左右,特别是英国和法国有强劲的发展,分别增长11.2%和9.7%,而意大利的业绩更为显著,增长了39%。这些显著提高的原因是基于1996年引进了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它带来并消除了过去多年来的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弊端。德国寿险业只适度增长了3%。但1997年,不可思议地见到卢森堡强劲增长了60.6%,爱尔兰也增长了31.1%。这是由于这些地区兴旺的边境贸易所致。这些地区提供的税收优惠吸引着大量的保险公司,使这些公司利用它们作基地去为它们的国际客户们服务。 东欧寿险业和非寿险业同时强劲增长。东欧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保费份额达到总额的45%,持续地加速了1997年的步伐。比较之下,俄罗斯占有35%的保费份额,使它们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市场。1997年,东欧的非寿险业业绩特别好,它的15.2%的增长率要比任何地区高。在许多东欧国家中,汽车险保费收入高于寿险业,是最大的保险市场。俄罗斯、波兰、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公布的增长率在6%和29.5%之间。寿险业也在上扬,增长了9.2%。这不仅是因为较高的国民平均收入,而且也来自税收鼓励政策的出台以及对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改革。然而,俄罗斯却例外,保费收入降低了10%。这也许是因为对寿险保单取消了税收鼓励的结果。 衰退仍持续地支配着日本的保险市场。日本的非寿险业份额在1997年下降了4%,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脆弱的经济使得保险的需求减少,而且由于解除管制导致了更激烈的竞争。1996年生效的新保险法,取消了评估公司对保险税收的固定,另外允许经纪人进入市场以其特定的偿付能力作为保证,然而强制性的汽车责任险仍由国家管理。日本寿险业占全球寿险业份额的32%左右,但是目前市场相对饱和,虽然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但与北美和欧洲的寿险市场相比则缓慢得多。1997年2.1%的增长率只能说是适度的增长。 南亚与东亚寿险业坚挺增长。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具有不同的保险结构。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人们对保险支付的要求象西欧一样,而其它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它们的保险业仍不发达,非寿险业在该地区的增长为7.4%。韩国和台湾地区分别增长14.7%和9.1%。社会保障制度在亚洲没有很好开发。1997年,寿险业已能够在此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中取得优势,提高了25%的份额。这个增长的主要推动者是中国兴旺的寿险市场,84.7%的增长率使它成为该地区富有极大生命力的市场。在中国,1997年寿险业首次超过非寿险业是个重大事件。亚洲金融风暴在1997年夏季爆发,但并没有使亚洲保险业受到严重的影响,预期1998年能看到亚洲国家的巨大发展。 中东这个地区的保险业绩是受以色列保险市场所支配的。总的说来,1997年非寿险增长率大幅下降,以色列的保费收入缩小了2.2%,主要由于在重要的汽车险业务上价格压力所致。中东寿险业增长5%,其中以色列占总寿险业份额的49%。由于宗教的原因,寿险业仅限于主要的阿拉伯国家,尽管如此,许多国家在1997年的寿险业还是出现高增长率。阿拉伯国家的开始点是极低的,例如伊朗(72.8%)和巴林(34.9%)。 大洋洲这个地区的发展受澳大利亚所支配,澳大利亚占该地区总保费收入的90%。澳大利亚强劲的经济实力仍未能促进该地区非寿险(0.3%)的发展,虽然寿险业增长(22%)是兴旺的。 非洲市场依靠南非保险市场的命运。1997年,南非占该地区保费总额的84%。在南非,寿险业适度增长3%,非寿险业增长5.7%,而北非在保费上却经受了一次极度的下降。南非的寿险市场经历了11%旺盛增长。寿险需求的大幅增加在储蓄和福利储蓄方面具有吸引力。在非洲,其它地区的增长大约为7.4%。该地区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极不发达的。人们意识到,也许寿险可作为一种养老金和投资工具。(据中国保险网)
审视寿险大变革
今年是我国寿险市场异常活跃的—年,险种创新层出不穷。自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并热销以来,多家公司纷纷仿效;此后,中国人寿、美国友邦、个宏入寿、泰康人寿等又都有了自己的分红类保险产品。最近,太平洋安泰人寿又推出了两款新产品——“万代福终生年金保险”(ISA)和“新世纪定期两全保险”(TLA),其中ISA可称为中国内地第一张“账户型终身年金保单”,它类似于国外的“变额年金”:而太保最近也在京、沪两地推出“万能寿险”新险种;
历史的呼唤
此前,我国保险市场销售的多是传统型产品,即在产品定价时采用固定的利率、生命表和费用率,既而确定以后的保费缴纳方式和数额以及保险金额。央行的7次连续降息带来了寿险业严重的利差倒挂,储蓄型和保障型的传统保单在金融市场多变、创新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显得软弱乏力。而且长期以来,我国险种结构单一,保单大量趋同,保障范围狭窄,已不能适应人们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因而摆脱银行利率对保单利率的影响,优化险种结构已成为寿险公司的生存之路。
该如何准备?
投资型保险产品自去年10月份面世以来,已有8万多位客户购买了该产品,平保的此项保费收入已超过3亿元。泰庚人寿的分红产品的购买者也排起了长队。因而许多公司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新产品,大有一争高低之势,但由于历次调整变革的复杂性、保险的负债性和长期性,无论是国家有关机构、保险公司还是保险客户,都应该做更充分的准备。 一、国家应从三方面做准备。 首先应加强保险监管,严格财务报表及其透明化制度。投资及分红类保险产品将客户利益与保险公司经营好坏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因而及时客观公正地反映其经营成果,不仅关系着客户切身利益,而且有利于强化其市场约束机制,促进公平竞争。 其次,应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完善市场政策法则。至1999年,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绝大多数公司实行了收支两条线,资金由总公司统一运用,内控制度大为完善。由于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投资风险由投保人承担,特别是保户的投资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愿意为获得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因而可以考虑放开单独账户的投资限制,允许其直接入市。另外,适应保险创新浪潮,《保险法》应予尽快修改完善,其它专门性保险法律法规也应尽快出台。 再次,应比照证券投资基金,对保险公司并不享受买卖有价证券差价利益的单独账户投资资金免征营业税。 二、保险公司应充分认识到新产品实质上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挑战。 投资和分红类保险产品结构复杂,灵活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技能和管理水平将直接接受客户的监督。可以预见,在多数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趋同的情形下,产品所能带来的收益无疑将成为客户选择考虑的重要因素。因而公司的投资技能、内部运作效率、营销员的素质水平、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等将真正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多数保险公司片面追求市场规模,粗放式经营,经营管理技术水平落后,效率低,特别是营销员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投资意识和技能缺乏,使该类新产品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这就要求各公司要从实际出发,权衡轻重,不可一哄而上。对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保险公司,着重加强内控,抓住有利时机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特别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自身优势,选准市场突破口。对于规模实力较强的公司,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技术水平之外应加强投资专业队伍,将营销员素质水平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另外,也应不失偏颇,积极开发农村寿险市场以及老年护理保险、特殊行业保险等。 三、对于广大保险客户来讲,存在着明显的心理误区,即过分依赖产品的投资收益,忽视了其风险性。 一定时期后,若投资保险不能达到客户的预期收益,或有亏损,将会引致退保风潮。对此,客户应考虑到目前保险投资渠道有限,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仅仅是险种创新吗?
新险种的层出不穷昭示着寿险业无比的生命活力,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开发新产品的抢占市场先机或引致寿险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一场寿险业革命的信号,是在调整中蓄势而发的大好衫倔。 中国即将加入WTO,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势在必然,面对国外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的竞争,如何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面发展提高公司实力已具有决定性意义。险种创新已打开了一个缺口,各公司都应树立整体发展战略,将服务竞争、产品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等纳入完善的发展体系。以服务质量为生命、全面提高公司信誉水平,完善管理体制,重金聘用人才,坚决推进电子化建设已至为关键。 保险公司各部门都应以战略的高度审视这场大变革,调整期后必将面临一个寿险业全面飞速发展时期。毫无疑问,新的寿险市场争夺战已经打响!(据《金融早报》)
我国保险公司瞄准上市
今年以来,关于保险公司上市的话题,不仅成为保险业内谈论的焦点,同时也为广大投资者所关注。保险公司为何突然格外热衷于上市?在资本市场上保险公司的出现将意味着什么?它将给投资保险和股市的人们带来什么?这些都是人们需要得到解答的问题。
偿付能力不足是核心问题
面对加入WTO后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内保险业全部资产总和尚不及进入我国的任何一家国外保险公司的规模。因此,为了迎接WTO的挑战,为了在未来与外资公司抗衡,保险公司看好了上市之路。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储蓄存款利率7次下调,而保险公司原出售的固定利率产品的预定利率曾一度高达9%,这部分保费收入导致严重的利差损,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仅寿险业一项,利差损失就接近300亿元。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受到严格限制,除银行存款外,仅限于买卖国债、企业债券、同业市场拆藉以及有比例的参与证券投资基金,使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较低。与此同时,最紧迫和最基础的问题是资本金不足,资本金的增长跟不上公司业务的发展,必将制约整个保险业的发展。 资本金不足,就要想办法增资,要吸引投资者投资,但这却有很大的困难。且不说保险业投资的特点是额度大、回报期长、股权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差,单看其盈利水平,就让投资者不敢恭维。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金融业里,保险业相对于银行业和证券业,资本利润率明显偏低。在1997年,平安、新华、大众等保险公司的资本利润率还在10%以上,但自1996年5月以来的连续7次利率下调,营业税率的提高以及寿险增提责任准备金,使保险业的平均资本利润率水平降低到2%—3%。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都有10%以上的资本收益率,有的银行则高达23.9%。证券业更是一直维持了较高的资本利润率。 由此可以看出为何投资人缺少对保险业的投资兴趣,也难怪曾有某大保险公司在过去5年两次定向募集资本,每次都达不到原定计划的35%。而银行业已有两家企业上市,国家还曾专门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证券业也不断传出成功增资扩股的消息。
到资本市场融资是重要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业自然想到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管理层对此也有明确表态。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曾表示,国内股份制保险公司将积极稳妥地进行增资扩股,有条件的可吸收外资参股,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上市。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也提出,在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和改革发行制度的基础上,欢迎金融企业发行上市。 不少保险公司确实在为上市积极准备。比如,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经理王国良今年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明确表示,产险正在筹备上市。新近国务院批准了太保分业经营,太保集团将以投资人的身份控股设立太保财险公司和太保寿险公司,预计分业工作将在年底完成,届时对其产险公司上市将更为有利。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也在为其上市不断游说,有消息说,平安在今后5年内将需要资金20多亿美元,他们希望能在纽约、香港或内地市场上市。据传,天安、大众和华安这些地区性财产保险公司,也因其经营业绩不错,希望早日上市。 其实,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募集到一定数量的资本金,没有哪家公司不愿意这样做,就连非股份制的保险公司,也在准备设立股份制的子公司,为将来上市创造条件。要想上市,企业自身要有较强的实力,对保险业来说,产险相对于寿险有较大的优势,由于产险公司经营的多是短期性保险业务,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未来3至5年,民族保险业面临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挑战,有经济界专家这样分析:“外资的背后是国际资本市场,他们可以利用各种组合、各种形式拿来便宜的资本。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企业集团在成长,市场格局在形成。如果此时资本市场不对国内企业开放,中国市场上驰骋的将是外国资本。”
海外上市缓解国内股市压力
对平安保险公司热衷于到国际市场融资,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自有他的独到见解:为保证业务的持续发展,中国保险业近几年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到2005年对资本的实际需求为1000亿元人民币。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看,截至去年初,共有840家企业在A股上市,其中首次融资额小于1亿元的共319家,首次融资额在1亿元至10亿元的共507家,首次融资额在10亿元至30亿元的共14家,而没有首次融资额在30亿元以上的。保险业若一开始就在A股市场上募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资本金,势必给境内资本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而成功与否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保险公司而言,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尤为重要,而目前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相对尚不成熟,普遍存在着短期投资倾向。而通过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则较易吸引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还能为急需技术支持的民族保险业提供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平安公司经国家批准引进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公司入股,对促进公司按照国际规范运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引进国外机构投资者,对提高民族保险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利于保险业规范经营
前不久,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的成功上市,就为我国保险企业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6月29日,中保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当天港股大幅下跌,而中保国际却逆市上行,升幅达16.7%。该股在上市前的国际路演推介时,在欧洲就已经获得超额认购,原定在美国的路演已不需要。 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成立于30年代的老牌民族保险企业,1949年后其业务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接管,海外业务仍保持营业。目前,该公司代表国家管理我国保险业的所有海外经营性机构,总部设在香港。 对于保险企业上市这个国内的新课题,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超认为,加快保险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有利于企业规范经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偿付能力不足,通过上市,向境外机构投资者和公众集资,是融资和经营观念上的重大转变。这为公司开展资产管理开辟了新的渠道。上市后,公司可以通过分拆、配股、供股、发认股证、发可换股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 杨超认为,上市融资有益于探索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公司上市后,其运作不仅要严格遵守公司法的规定,同时要遵守上市条例、收购合并条例,各管理层之间的职责界定也十分清楚,各司其职,而且还要接受公众监督,同时架起了国际投资者与中国保险市场间的桥梁。我国保险市场是全世界的热点,但真正能参与这一市场的只有少数幸运的几家跨国保险企业,而通过上市,给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投资中国保险企业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分享中国保险发展的商机。 中保国际在香港的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保险业上市的先河,为国内保险企业上市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据《经济日报》)
综述:网络保险业逐渐升温
网络保险的兴起,使保险业感到改变经营模式是如此重要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统经济的销售模式,保险业也不例外。网络保险在降低经营成本、创造新的营销手段和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优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险业对因特网的兴起所产生的反应及举措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世界各国保险公司中的大多数都已主动采取行动,建立各自的网站,逐步将公司的营运同网络接轨,扩大了保险公司直接面对客户销售的范围;另一方面表现为保险公司利用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保险公司进军网络,当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先锋,其中又以知名的国际型保险巨子最具代表性。像安泰(AETUS)、友邦(AIA)、信诺(CIGNA)、国卫(AXA)等,网站的建设已颇具规模。 作为公司宣传和经营的窗口,这类保险网站大都有简单的页面设计,访问者可对公司的大致情况一目了然,如公司的历史,子、分公司的组织机构,员工的情况等;通过诸如年报、股东利益、股价等栏目的链接,可获悉公司经济实力,如资产负债表、盈利率、财务费用、股东权益、公司经营状况等;或获取所需的诸如险种、费率等服务信息。 网上投保是保险业和互联网交融的结晶。近几年在网络产业发达的欧美国家,通过Internet进行网上保险咨询和投保已成普遍现象。几年前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首创网上保单销售,一个月时间,业务额高达千亿美元。近期在美国成立的Ecoverage公司,据称是100%网上保险公司,所有展业活动均通过互联网进行。 网上销售保险的过程是这样的:客户通过公司网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的详细内容,或利用搜索引擎,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费率等投保内容;依照网上设计表格依次输入个人资料,确定后通过电子邮件传入保险公司;经核保后,公司同意承保,将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客户确认,在客户正式签名后,则合同订立;通过网络银行转账系统或信用卡方式,保费自动转入公司,保单正式生效。客户在签订合同期间,还可利用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对整个签订合同、划交保费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网络保险营销优势表现有:首先,网络保险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因为网站的后期维护成本较低,相对于开设营业点的销售成本和广告成本都将大大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出售保单或提供服务要比传统营销方式节省58%~71%的费用;其次,它拓宽了保险业务的时间和空间,互联网的特点使得保险业务可以延伸至全球任何地区的任何一台上网计算机,实现全天候24小时在线作业,促使保险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第三,你可以主动选择和实现自己的投保意愿,无需消极接受保险中介人的硬性推销,并可以在多家保险公司及多种产品中实现多元化的比较和选择;第四,网上投保公正透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中介环节,减小由于利益驱动给保险机构带来的承保风险;第五,网上投保可以排除中介环节知悉或侵犯投保人隐私。 对于购买保险的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尤其对于接受和使用现代通讯手段、保险意识强但又不喜欢接受上门推销的白领阶层来说,方便、快捷的网络保险自然备受欢迎。据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预测:未来10年内商业保险交易的31%和个人险种的37%将通过互联网进行。IBM公司去年对全球保险市场结构的研究也表明:网络对保险电子商务化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到2004年,通过互联网或商业热线服务进行保险业务交易的保险公司比重将由目前的不到3%上升到49%。 然而,业内专家也认为,在近期内尽管网上服务将会大幅度增长,而网上销售却不一定。除了定期寿险和机动车保险近期可能通过网络销售,其它更高的金融产品还需要专业人士为顾客直接做出正确解答。 新华国际保险研究会的研究人士认为:入世后外资对我国保险业的冲击之一就包括“通过销售网、服务网、信息网的‘三网合一’的营销方式和管理方式及网上作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因此,该研究人员建议:我国保险公司应马上进行策略投资和系统投资,实行交互式的顾客投保服务,有效运用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开发多种附加服务和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树立名牌形象,同时注意保证网站安全,保护顾客资料资料。
寿险业西部有商机
有专家认为,中国寿险业进军西部的前景可用3句话概括:看眼前,有弊无利;看未来,先弊后利;看态势,利大于弊。国内寿险业应抓住机遇,看准时机,发展自己。 由于国内保险业仍处于“拓荒”阶段,实力相对薄弱,所以眼下保险公司都集中力量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发展业务,对投身西部开发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直接影响当地保险业的发展。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寿险保费收入为549.77亿元,占全国寿险保费的63.04%;而西部地区寿险保费收入仅占全国寿险保费的16.03%,东西部地区寿险保费之比为3.93∶1;从保险密度分析,东部地区为118.04元/人,西部地区为39.28元/人,西部地区只是全国寿险密度的一半。可见眼下东西部地区的寿险业发展差距还很大。差距就是潜力,西部发展寿险的空间很大。 挑战是机遇,同时也面临很大风险。寿险业是一种负债经营,经营风险除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人们的寿险意识相对较弱等原因外,西部地区的寿险经营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经济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脆弱性,容易造成寿险经营的不平衡性;二是现代管理水平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寿险经营的混乱性;三是区域地理条件差异性,容易产生寿险经营的高成本性;四是民族人口多元性,容易带来工作的复杂性。但同时也应意识到,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建立起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和通讯网,劳动人口和消费人口比例高,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寿险业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东部地区合作下,西部地区在一二十年后必定会有巨大市场。也就是说,时不我待,保险业应早打基础,与西部开发齐头并进。 目前,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开始看好西部未来时期的业务发展前景,大多采取“逐步介入”的策略,既努力避免盲目投资,却也不错失良机。(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经济透视:中国“入世”保险业不惧冲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保险业当属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被“挤垮”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就资产规模而言,全球最大的二十五家保险公司全部来自发达国家,其中任何一家拥有的资产规模都远远大于中国整个保险业的资产总量。不惟如此,这些外国保险公司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中国保险业则仍然是人才匮乏,经管水平普遍不高,旧体制的桎梏仍束缚着发展的动力。 然而,尽管中国保险业处于这样那样的不利地位,但却占尽地利人和,其在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外资保险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主席马永伟日前即指出,中国自一九九二年对外资保险开放市场以来,目前全国外资保险已达十七家之多,而这些外资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一;虽然说目前对外资保险的经营地域、业务范围等有一定的限制,但即使世界上对外资保险全部开放市场的国家,外资保险占该国的市场份额最多也没有超过百分之十。 因此,面对竞争,中国保险界的“老总”们相信:如果国内保险公司真正改善服务态度,把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国人还是愿意买“自己”的保险。 专家们认为,加入世贸组织还将从几个方面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一是外资保险将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新的营销技术和先进的经管技术,这将成为中国保险业改革、完善内部机制所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二是市场化进程将迅速加快,中国保险市场将很快进入规范竞争的良性发展轨道;三是保险市场这块“蛋糕”将越做越大,各家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将各显神通,业务总量都将有所提高;四是将促进保险企业更加关注保险资金的运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运用受到诸多限制,投资渠道狭窄。外资保险资金可以通过投资股票、房产等保值增值,而国内保险资金只是最近才允许通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投资证券市场。站在世贸组织的“大门”前,中国保监会权威官员不久前已表示,开拓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将是保监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保证资金安全和较高回报的前提下,今后将不断开辟新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而保险资金多向投资的真正启动,必将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据中新社)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