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M3.0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公益营销 面对政府的号召或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许多企业不惜调动大量资金或物资捐献给社会,开始轰轰烈烈,但赞助的过程结束了,企业发现自己的“义举”已随风而逝:媒体在报道时轻描淡写,政府在总结中一笔带过,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究竟是哪里出错了? “M3.0时代,我们如何进行社会公益营销From EMKT.com.cn?”这是来自一位民营企业“慈善家”在“橙色沙龙”中的困惑。也许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公益营销所注重的是企业自身的营销,而不再只是社会公民——社会公益营销已越发像是一个企业具体的商业目标。这正如陈一木丹所说:“基金会只有当作一个企业,一个品牌来办,用专业的营销方式涵盖其作为社会公益营销的发展脉络,它才能存活下来。” 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之所以在中国能够迅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感与品牌知名度,这与他们在公益赞助上的成功运作有密切关系,而它们的社会公益营销本就是本着长远的心思而来。而对中国企业来说,新的商业环境下,必须摒弃“慈善家”的观念和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商业赞助,通过多种营销手段的配合,使公益赞助项目真正成为一种“对社会有益,对企业有利”的双赢行动。 公益赞助,联合营销未必对路 “M3.0时代,就是科技化的联合营销时代。”不过,在社会公益营销上,这句话也有其不对路的地方。 黄双民是流沙集团的副总裁,主要负责集团对外的公共事务工作。由于老板一向为人低调,虽然流沙集团在行业中实力数一数二,但一直少在媒体上曝光,企业鲜为外界所熟知。在黄双民的劝导下,老板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通过公关的手段去打造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当时,省政府正在启动一个关于关注贫困百姓健康的社会项目,并广泛发动企业积极参与,黄双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公益赞助机会,既可以迅速提高流沙集团的知名度,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政府关系,老板也认可了黄双民的想法。在黄双民的主导下,公司投入二百万元,与省一家著名的医院合作,免费为家庭贫困的山区患白内障的患者免费做手术。在与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之后,合作全程交由医院去操作。 活动结束后,黄双民发现,虽然媒体对此次公益活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新闻报道基本只提到医院一方,对真正的投入方流沙集团几乎只字不提,省里领导在活动结束时的总结中,也竟然没有提到此次活动的赞助者及主导者流沙集团。 二百万的公益赞助虽然是做了一件社会大好事,但对流沙集团而言,却不是一次双赢的结果。因此老板大发雷霆,黄双民陷入了苦恼之中,问题出在哪里? 流沙集团在公益赞助项目所遇到的问题,在中国的企业中并不是个案。在一个功利的商业化社会中,企业进行公益赞助虽然不纯粹为了商业目标,但从企业利益的角度上看,企业总是希望其公益赞助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社会因企业的行为而受益,而企业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或赢得消费者好感。令人的遗憾是,中国企业在公益赞助行为上,到最后总是变成了“无名英雄”或者效果不如意。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对公益赞助行为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此思维影响,一些企业家在进行公益赞助时,纯粹只考虑到尽一份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没有想到如何让公益赞助变成一种双赢的结果。 其次,对公共关系的理解有待提高。在企业对外宣传与影响力传播上,大多数中国企业只懂得选择广告的手段去进行,对于公共关系的运用,要么毫无认识,要么不知如何运用。公关思维的匮乏,使得企业很少考虑公关战略方面的策略制定,这造成企业很少将公益赞助作为一种公关手段去运用。 再次,对公益赞助的运用不够娴熟。公益赞助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关手段,已经被西方许多企业经常运用,而中国的企业由于公关思维的匮乏,在这方面一直裹足不前。从营销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在公益赞助上往往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像印度洋海啸时,广州某企业当众许诺无偿赞助50万,在大肆炒作一番之后,竟然没了下文,一时间引来社会各界的批评与反感。要么策略不当,无法达到双赢结果,最后只当无名英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