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了解王安石变法,大规模公司变革就会显得准备不足(上) 王安石变法是历时千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赞誉他的人把他捧上九重天,毁谤他的人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但客观而言,王安石(外号“拗相公”)与司马光(外号“司马牛”)都只能做到“行方”,不能做到“思圆”。王安石变法正是大规模公司变革必须研究的经典案例。——本文摘自丁千城《蝴蝶成长战略》一书 一、有人捧王安石上天堂,有人贬王安石下地狱 王安石变法是历时千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赞誉他的人把他捧上九重天,毁谤他的人把他打下十八层地狱。 梁启超在《王安石评传》中说:“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作了最高级别的评价。又说:“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对王安石变法也作了最高级别的评价,不仅在当时“救其弊”,而且“传诸今日莫之能废”,“东西诸国行之有效”。梁启超这个话,也不是纯粹虚言。据说,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曾经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思想。列宁也称誉王安石为“中国From EMKT.com.cn十一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者”。梁启超最后概括说:“呜呼!……于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三代就是夏朝、商朝、周朝,离现在最近的周朝也有二、三千年,也就是说二、三千年以来,梁启超认为如果要找出一个“完人”的话,那只有王安石够格。 梁启超如此高度评价王安石,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中坚,与王安石当然有惺惺相惜之意。 比王安石晚一个世纪的理学大师朱熹,他们两人是江西老乡。 朱熹这样评价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这是正面的。又说:“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丧其乐生之心。……流毒四海……而祸乱极矣。”这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否定。如果朱熹“流毒四海”、“祸乱极矣”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王安石即使被诛灭九族,也不足以当其罪。朱熹并且攻讦王安石个人的道德品质,“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这八个字,让我们想起历史上擅权弄政的东汉太监以及像明朝巨奸严嵩这样的人。 元朝宰相脱脱写《宋史·王安石传》,在引用了朱熹的话以后,马上说:“此天下之公言也。”意思是朱熹的话是普天下人的公论,既是公论,差不多也就是定论了。脱脱宰相又举一段史实说:当年宋神宗想任命王安石当宰相,以推行变法。宋神宗向老臣韩琦征求意见,韩琦说:“王安石做一个翰林学士则有余,但是做宰相辅助朝廷则绝对不可以。”宋神宗最后没有听韩琦的话,还是让王安石当了宰相。脱脱大发感慨说:“呜呼!这件事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但同时也是王安石个人的不幸啊。” 由此可见,脱脱和朱熹一样,是要让王安石下地狱的。 至于王安石的老对手,反对变法的领袖司马光自然更加不会有好的评价。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幅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介甫是王安石的字。司马光说王安石“性不晓事”、“喜逐非”,这是很严重的恶评。“性不晓事”就好像父母指责小孩子不懂事一样,而且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不懂事”还是出于天性,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基因,这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之于“喜逐非”,怎么看都跟说苍蝇“喜逐臭”差不多。 一次变法,历千年而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是我对王安石变法深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其它方面的兴趣还包括:
1. 变法(以王安石为代表)与反对变法的人(以司马光为代表),个人道德品质都没有问题,而且都是光耀千秋的文化大家; 2. 变法总体上失败了。基于种种良好愿望开始的变法项目为什么在实施过程中越来越走向反面,为什么会这样? 3.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经济改革,王安石真的懂经济吗? 4. 历史学家司马光的“历史经验”对变法成功有没有用? 5. 北宋的“国体”与宋神宗的“个性”对变法成败有什么影响? 二、22岁的变法最高决策者宋神宗举目眼花缭乱 跟中国历史上任何较大的改革一样,王安石变法的第一个中心问题还是“要不要变法”的问题。在这一场争论中,我最同情的人是宋神宗。宋神宗名赵顼,王安石变法那一年是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上台的第三个年头,只有22岁,刚好是现在大学本科毕业,急着找工作的年龄。 同年,变法的一些中心人物,王安石48岁,司马光50岁,吕惠卿37岁,苏轼32岁,苏轼的弟弟苏澈30岁,程颢37岁,程颢的表叔张载49岁;还有一些年纪更大的前朝元老,富弼65岁,韩琦61岁,曾公亮70岁,文彦博62岁。 宋神宗最年轻,举目眼花缭乱,一大堆人,有许多是名垂青史的文化巨人,其中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就有三位:王安石以及苏轼、苏辙兄弟,司马光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程颢、张载是大哲学家,所有这些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就任何观点说服你。 宋神宗享的福大了,能得到这些文化巨人的辅助;宋神宗遭的罪的也大了,因为这些人意见不统一,并且针锋相对,这也是宋神宗既励行变法,又有所动摇的原因之一。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