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躁的营销人 故事一: 朋友Y君是我大学时代的红颜知己,那时的Y君是个多愁善感且具浪漫色彩的女孩子。我至今还记得她大学时描绘的生活愿景:“蔚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个少女在牧羊,羊群象天上的云彩一样随聚随散,少女神情安祥,略有淡淡的忧伤”。当年Y君遥想此情此景时,仿佛身临其境,一脸的幸福陶醉。听完之后,有人莞尔一笑,亦有人挖苦她的瞎浪漫。毕业时,我还记得同学们难舍难分的样子。个别暗恋她的男孩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伤感。 俗语说得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们毕业十年了,江湖人远,云山千重,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忙却也忽略了友情。“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人人都有一连串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前年辞职在家歇菜,穷极无聊上QQ,寂寞的时候时间也特别漫长,与QQ中的各色人等东拉西扯,神聊海侃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这时候,一个欲加好友的对话框从QQ中蹦出来,原来是久别的Y君。我一时兴奋起来,久远而又熟悉的旧事一一浮现出来。一番唏嘘感慨之余,我们海阔天空的聊起来。当然,我也没忘记挖苦她当年的瞎浪漫。人说事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十年。现在的她是一家私立学校的老板。据她说在温州、南昌、九江、丰城均投资了不少的物业。现在正准备进军保险业,让自己接受新的挑战。 在我心目中,她可是婚姻幸福,家庭合睦,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不过,Y君除了上述给我的印象之外,就是满肚子苦水,招生压力、房贷压力、竞争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感等等也让他倍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故事二: A君是我在社会上认识的朋友,目前在一家大型的台资企业作培训总监,七年前就有房有车了,提前我辈数年迈入金领阶层(我辈还遥遥无期)。A君最大的特长是讲“职业经理人心态调整”,与“职业经理人营销From EMKT.com.cn技巧”两门课程。我在百人培训会上领略过他激情洋溢、口若悬河的“生花妙嘴”,亲眼看到学员被他操纵时“亦哭亦笑、亦唱亦跳”的癫狂场面。在我心中,A君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多变与善变是他的特点,每段时间都有些新的想法冒出来。不过有意思的是,善于讲心态调整的他,却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外表狂热,内心抑郁、悲喜不定是他的现状。这两年虽事业有成,却家庭不幸,离婚就好象是他的宿命。近日联系,发现A君己沉迷于一夜情与佛学而不能自拔。(一夜情与佛教的戒律好象是不能兼融的,不知A君是如何在二者间游刃有余的)。也许这就是他的状态,不知一段时间后,A君又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出来。 故事三: Z君曾是某企业的分公司经理,该企业原是广东乃至全国家电企业中的大哥级企业。九二年伟人邓小平南巡还特别莅临指导。一时在全国掀起了不小的风暴。Z君算是该企业的老员工。从第一代创业元老起,他就分配至该企业。九八年Z君开始转型,由原来的技术部门转行做销售。由于善于钻营,兼之“马屁功夫”了得,自然甚得领导欢心。于是在99年就升任某省分公司总经理。当时的分公司总经理可谓位高权重,一手遮天,其实就是某省的“山大王”。经过两三年的搜刮,Z君挣的盆满钵满。然后拿出金蝉脱壳之计溜之大吉。以至于现在用百度搜索企业名加Z君姓名时,还能发现该企业对他的“通缉令”。据说Z君后来在上海炒房又狠挣了一笔,再后来转战股市,坐享太平,“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说做贼心虚,据说Z君一听到警笛声或看到穿警服的就浑身哆嗦、两腿发软、直冒冷汗。而且,据说,Z君现在是创业不成(多次失败),打工不得(臭名远扬)。只能玩玩股票,以消遣无聊的时光。 我讲的这三个人全是我身边的人,不知读者看了上面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现在,通过这三个身边的人和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虽然上述三个故事的主角均在物质上有不小的积累,但他们共有的心态是“浮躁”,兼具焦虑、迷茫。
我没有调查过现在营销人的心态如何(也没时间操心),但我想有一点却是许许多多的营销人共有的,那就是浮躁。我对浮躁的理解是:轻浮,心绪不宁,忧虑感强烈、做事多从短期行为考虑,急功近利,投机意识明显等。 那么,中国的营销人何若如此,何以至此呢?我想,大概与社会大环境、营销小环境、个人价值观几方面的原因有关: 首先,也许是社会大环境的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由原来的阶级斗争为纲转化为当今社会疯狂的拜金主义。在“发展是硬道理”下,人们普遍的价值观是发财致富,唯利是图。“五子登科”成了多数中国人的梦想。在房市、股市疯狂的中国,好象不会挣钱,不会投资就是一种耻辱。就会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就会在酒桌上饭桌上没有主题。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就象无形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人们不知不觉陷入恐慌与焦虑。同时,在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的情况下,人唯有拼命的挣钱才能找回片刻的安全感。在信仰缺失的情况下,金钱成为最真实的“信仰”。虽然这种“信仰”离真正的信仰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印度有位哲人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大意是说现代社会通过快速运转的竞争机器,压迫每一个现代人去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工作。比如营销人拼命工作才能完成每月任务,生产工人拼命工作才能完成生产指标,记者每月挖空心思才能写出好稿,杂志编辑每月挖空心思才能为读者奉上一餐视觉盛宴……人就象庞大的社会机器中的一环。在这种机器化运行的社会,人越来越工具化,人放弃或无意识去思考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失去体验亲情、友情、爱情的机会,失去感悟真善美的机会,失去体验庄子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机会。于是,潜在的浮躁情绪就不可避免了。 不过,同样是高速运行的社会,在对待财富上,东西方的机制与更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却有根本的不同。欧美新教国家有不同于中国的理念与信仰。马克斯•韦伯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谈到人与财富的关系时论述到,上帝鼓励他的子民—人类去追求财富,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与感观嗜好,不是为了传之于子孙万代,获取人前显贵的。人追求财富是上帝安排给他的使命,如果某个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的处理这些财富。按新教的伦理,人只是财富的托管者,而不是终极占有者。换言之,人杰出的理财能力是上帝赋于的,上帝赋于某人杰出的理财能力是想让他实现资本增值,造福社会。因此,追求财富只是手段,不是终端目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层次信仰,希望灵魂能够进入天堂。但是,同样追求财富,我们的社会是目的,也是手段。这就使理论上中国人为了追求财富,可以不折手段。而对道德与良心的顾忌,到在其次。而且,欧美国家人的价值观也多元化,成功的方式多种多样。追求财富并不是唯一生活方式。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