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5年中国家电综合品牌预测 新近公布的一份名为《品牌淘汰———中国家电市场竞争报告》预测认为,到2005年,中国家电只有两三家综合品牌,在开放的中国市场上与GE、松下、索尼、菲利浦等世界级家电品牌竞争。现有众多的小的家电品牌一部分将整合进入“两三家”族群,一部分将被并入“外姓”家电巨人品牌之中,这将是中国家电5年之内将显现的发展图景。 1995年国内的家电品牌有200多个,到目前留存数量只有20多个,5年间品牌数量锐减90%,如按照这样的淘汰速度测算,2005年家电品牌数量基本上只有二到三家,大有可能在海尔、春兰、康佳、TCL、海信等几家企业中诞生。 以往国内家电品牌小又多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市场还没有完成充分的竞争,在未来5年内,中国家电品牌除了面临国内品牌的并购压力外,还将遇到国外品牌的强大挑战。 后退50年,美国的家电市场跟中国十分相像,也是品牌林立,大战频繁。经过几十年的充分竞争之后,美国的家电品牌只剩下GE、惠而浦、美泰克等几家。同样,整个欧洲与日本市场家电品牌的进化淘汰也经历了类似由多到少的过程。 整个发展历史不到20年的中国家电发展历程证明了竞争在快速淘汰弱势品牌的道理,它们未来的发展还将充分并继续证明这一道理。 过去,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投建了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冰柜等基本完整的家电生产线,并且全部都是“一品一厂”(一个厂生产一种产品)。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省际名牌,在需求比较弱的情况下,省际名牌产品很少有跨省区的流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增长,1993年到1996年省际名牌开始了全国性的流动,其中长虹1996年的大规模降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消除区域品牌产品跨区域流动的阻力而打响的省际流通战。 从1996年开始,以上所有单一的产品都在寻求全国市场。家电厂家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设销售渠道,这时候的价格战基本上是空间争夺战。但是,2000年中国家电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已经与这之前价格战的本质有了明显的区别,以前的价格战是为了地理空间,产品销售网络的扩展而展开的攻城掠地战。现在的价格战完全是生存需求,是在拼血,我们从价格战的枪炮声中已经听到了一些品牌之死的哀鸣,从价格战里听到了家电业的洗牌声。 不久前沸沸扬扬的彩电峰会就是累于死战而诞生的“妥协俱乐部”,其实他不能根本性地解决彩电业进化的根本问题,彩电的联盟只是个心情与信息的联盟,附加给他们的其他任何概念性范畴都是多余的和可笑的。 空调、冰箱、电脑、彩电、洗衣机、冰柜等中国家电品牌的产品线的生产能力都是严重过剩的。有统计数字显示,单彩电就过剩2000万台,空调过剩800万台左右,冰箱1000万台,洗衣机过剩1100万台左右。供大于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价格战争,先死而后生。 顺利的市场开拓为部分企业积累了比较充足的资本,1997年到1999年是家电企业的“同品并购时代”(相同产品的强弱厂家兼并战),强大的单一产品品牌开始跨区域并购,例如黑龙江的牡丹江电视机厂并入康佳,吉林长春的电视机厂并入长虹,辽宁抚顺的电视机厂并入海信,内蒙古的电视机厂并入TCL等个案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并购潮流。 在单一产品为主的跨区域并购结束两年之后,大的家电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建厂,或者是兼并的方式,开始积极纳入其他相关产品线,家电企业进入“异品吸收时代”。像长虹、海信变频空调生产线,康佳、TCL的洗衣机、冰箱线,海尔的电视生产线等在当时引起强烈争论的多元化现象,都是大的家电企业快速丰富自己产品线的真实写照。 从单一产品的横向并购开始,大的家电品牌已开始从“工厂时代”进入品牌化的“公司时代”。目前中国家电业已经真正进入大的集团公司时代,表现在海尔、春兰、康佳、TCL、海信等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主流家电企业的产品线已经非常丰富,并非常接近。今后几年,中国家电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产品、单一厂家之间的竞争,而是大集团之间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竞争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