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营销人应该向谁学习 最近,本人在对自己多年的营销From EMKT.com.cn生涯进行总结,作为中国营销人的一员,我一直在以非常冷静的态度审视中国营销的现在。记得在央视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广告片,其中有句广告语异常深刻——少年强,则中国强。倘若可以做一下翻版,我认为是否也可以叫——营销强,则中国强。作为一个中国营销人的代表,面对目前纷繁的营销理论、观点和大量涌入的营销新军,本人不禁对中国营销的未来有些担忧。 朋友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不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我浅笑——我说我怕我不成熟的理论或观点会误人子弟。对当前中国营销大环境的审视不禁让我不止一次的自问——中国营销人应该向谁学习!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中国营销人,我和其他营销人一样,对营销知识充满着渴望,从理路到实战,从书籍到杂志,从理论专家到实战家,我们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接受着我们认为是营销真理的洗礼。可突然有一天,你却一下子懵了,因为你不知道到底谁的理论才是对的,是科特勒还是刘永炬?是联众智达还是和君创业? 可能很多营销人都曾经或即将遇到过这样的困惑,这也许是中国营销之路上的必经之途。我不想妄自去评价谁是谁非,我只是想在这里提个醒并结合我的切身经历去给更多的中国营销知识的传播者、机构和营销知识的接受者带来一些思考。如果能以此为中国的营销做点贡献自然甚是欣慰。 中国营销毕竟还不成熟,需要更多的正面引导和呵护。在这样一个理论与实战混战的年代,我无法排除不存在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这些人或许总是逃不开名利二字,或许就真的害了中国营销。于是乎自造一些故弄玄虚的理论、概念,虚伪性的颠覆别人的理论和观点,自己都还没弄清楚所以然就发表文章、出书,讲一次课就自称专家等现象层出不穷。本人并不反对种种交流的形式,这起码也叫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吧。但在一个不成熟的中国营销环境中,在一个缺乏评判意识的营销群体中,在一个听不到更多批判声音的营销背景下,本人不知道这种没有约束、肆无忌惮的传播方式是否可取。 当然,嘴长在别人的脸上,手长在别人的身上,言论自由,我们无权干涉,所以,只能期许这些理论和观点的接受者擦亮眼睛了。本人结合自己的经历,针对中国营销人应该向谁学习这一话题,想给中国营销人一些可以擦亮眼睛的建议。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作为营销人员,如何正确的吸收和消化营销知识,本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读书贵有疑”,这是从远古中国留下 来的一句名言,称之为名言,则说明其所含的道理已经许多人验证其正确性,孟子也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营销人员学习营销知识一定要抱有怀疑的态度,就是说不论这个理论或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即使他是专家,也仅仅代表一己之见,是否正确还有待定论和验证。例如,有人提出“营销管理的过程重于结果”,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同时,学习营销知识还要有批判的精神,敢于去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将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观点盲从的视为金科玉律。更不要把书本上或杂志上别人提出的什么法则、定律视为铁律,是不是定律、法则还不一定。 本人认为中国营销理论是不成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似是而非,拼凑而成。说是一个管理体系,从形式上也是像模像样,但要么却缺乏应有的模块。要么就是把将不相干的东西拼凑到一起。如有人说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什么体系,什么体系等,但稍有逻辑常识的人一眼就会识破,其所说的体系的并列关系中却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第二,营销观点,非左即右。营销观点太过于绝对化,以此想来证明其观点没有特例情况,观点就是真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第三,故弄玄虚,制造概念。本来是一个在平常不过的原理被有意复杂化,以此来混淆视听,本来已有的概念,他非要重新起个新名字,以新、以奇邀宠。就像药品的商品名和药物名。 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营销理论环境中,国家或相关协会还没有进行进一步规范的前提下,营销人用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来看待这些理论和观点显然是必要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