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尔与终端迟到的约会 最近,因为在消费类电脑市场销售不佳,戴尔公司向其竞争对手惠普拱手让出PC老大的金交椅。迈克•戴尔无法忍受眼前发生的一切,再度披挂上阵,并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吸引我们的一条是,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直销模式,宣布进入终端卖场售卖戴尔的电脑。对于沃尔玛等终端巨头来说,这是否意味着终端的全面胜利,似乎,还不一定。 戴尔此番进入零售渠道,与行业竞争以及它最新的战略转移有关。目前,它正在强化面向个人与家庭的消费类产品,以冲淡以往对商用市场的过分依赖,而个性产品讲求体验,更依赖于分销及门店销售,无疑,传统的直销模式并不能满足戴尔在这方面的需要。而惠普压迫性的竞争策略,直接导致了戴尔下定战略转移的决心。 在计划将戴尔电脑进入沃尔玛等超市销售之后,美国戴尔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接着表示,戴尔电脑的销售仍将会以直销模式为主,戴尔的直销模式是计算机行业一场真正的革命,但它并不是宗教。(言外之意,直销方式不应该是崇高和一成不变的。)他说,戴尔公司将继续增加销售网点,拓展销售渠道,以方便消费者购买。与此同时,戴尔公司仍将继续通过网络和电话直接销售电脑。 戴尔这么做,有其自己的考虑,在一个渠道称王的时代,得渠道者得天下。谁能料到,厂商与渠道的结合就象一场看着挺美,其实暗藏刀兵的不幸婚姻。在零售市场,目前是一片哀鸿遍野的状况,随着对终端依赖程度的加大,厂商及销售商逐渐丧失在终端的话语权,完全沦为终端的附庸和打工者,苦不堪言,浑不欲生。戴尔进入零售渠道,能够成为一个例外? 终端的强权 中国第一家超市诞生于1981年,在此之前,中国的销售终端还仅限于商场和一些小型商店。在物质不是很丰富的时代,商场以拥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为荣,商场与厂商之间的关系还算和睦,比较而言,厂商那时候还算有些优越感,虽然这种优越感没有维持多久。 中国连锁零售业态的真正兴起,是以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为正式开端。此后,一大批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如国美、苏宁、华联、沃尔玛、麦德龙、易初莲花、新一佳等相继进入中国零售市场。超市与连锁的完美结合,使超市这种业态迸发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影响中国零售业格局的中坚力量。 连锁超市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其扩张速度之快,却令所有的人瞠目结舌。在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连锁行业的整体布局迅速完成,各大连锁企业在急速扩张,完成跑马圈地的过程当中,渐生称王霸的野心,急欲成为这个市场的绝对主宰,理想虽然远大,心地却不仁厚,大有过河拆桥之嫌。这使我们不能不产生若干隐忧,和谐合理的市场秩序毕竟是讲求利益共享的,缺乏这一支撑的市场尽管也会迅速膨胀起来,崩塌也常常在转瞬之间。 大终端用以吸引经销商的,是其巨大出货量。2006年,沃尔玛以3511.3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世界第一;国内市场上,大电器连锁卖场国美和苏宁分别创造了二百多亿人民币的销量。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进入大终端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厂商及经销商为此也要付出一些代价,终端提出的要求不少,各种“进店费”、“上架费”、“陈列费”、“堆头费”、“促销费”、“DM费”、“店庆费”、“节庆费”都必须如数缴纳不说,最后,还要接受长达三五个月的“账期”,对此经销商若有二话,轻则锁码,重则清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大卖场向供应商收取的各种费用中,“选位费”占去了较大比例,根据一项统计,2006年湖北13家国美店的销售总额为1985000元,而选位费就达到了139500元。其中,最高的国美武汉徐东店选位费为24000元,最低的为仙桃和荆门国美,选位费5000元。也就是说,商家即便进了卖场,如果不愿意支付这笔额外的费用,其商品就只能接受被摆在偏僻的货架上尘封的命运,销量自然好不了。看来,商家进了卖场,真的有点像上了砧板的羔羊,只能任人宰割。 根据年报显示,国美2006年净利润为8.19亿元,而其向供应商收取的合同外费用却高达9.3亿元。据调查,大卖场的苛捐杂费是最让众多供应商们愤懑不平的。而这些被供应商们深恶痛绝的“乱收费”,至今没有停止不说,反而有逐年加剧的迹象。国美2006年向供应商收取的各种费用,比2005年的4.9亿元增加了89%;这些费用占国美当年总收入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2.74%上升至2006年的3.76%。这意味着,供应商向家电连锁终端交纳的各种费用,日益成为大终端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来自于消费者,这使得大终端与供应商之间由合作变成了赤裸裸的剥削关系。 在湖北武汉新开的苏宁店里,顾客们都有两个强烈的印象,一是特别的安静,是个适合休息的好去处;二是营业员的数量远远超过前来光临的顾客,顾客进了苏宁店,在几十双导购员渴求而热烈的目光注视下,常常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落荒而逃。但是,尽管如此,2006苏宁公司仍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28亿元,同比增长56.42%,实现净利润7.20亿元,同比增长105.43%;每股收益高达1元,这和苏宁电器取得的巨额合同外费用不无关联。不少经销商表示,如果明年苏宁店铺还不能提升人气的话,自己只好选择退出,赔本没吆喝的事谁都不愿意干。 如此之高的费用成本,对于很多利润率本来就低的产品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退而求其次,进入终端,就成了为取得市场占有的一种无奈之举。对于很多二线品牌来说,通过大卖场挣钱盈利的事情,短期内想都没有想过。他们能做的就是乖乖地将各种“苛捐杂费”如数上交,乖乖地等上三五月再排着队去对账结款。此外,还要忍受大卖场小采购们的飞扬跋扈,他们敢于任意呵斥经销商老板,甚至对厂家高层呼来喝去。尽管如此,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渴望进入国美、苏宁之类的厂家和经销商仍然不在少数。 随着终端卖场霸权地位的建立,厂家和经销商在分销链上的价值越来越被低估,面对大终端的一支独大,中国广大的厂商和经销商们似乎只有集体沉默的份。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