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企业如何摆脱处于“微笑曲线”中端的尴尬境地 中国From EMKT.com.cn家电制造企业从1980年代的初创期开始,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的过程。即通过规模扩张实现了企业的成长战略。从一开始的零散企业发展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如海尔、TCL、海信、长虹、创维、康佳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从一开始的全部从国外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发展到现在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规模的程度。 单从产品的生产量来看,无论白电还是黑电,诸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微波炉等。其产量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有些甚至占到了世界市场的50%以上,格兰仕的微波炉一度达到世界市场80%的占有率,这些业绩无疑是非常辉煌的。可反过来当我们去看看中国这些名牌家电制造业的营利情况时,却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因为家电产业早已是个成熟的产业,其利润的日趋减少也是大势所趋。这种整体趋势与国内的情况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家电制造业正在通过开发新的技术以及占据微笑曲线高端的位置(甚至在一些主要的家电零部件方面占据垄断的优势地位),从而获得很高的利润。诸如LCD和PDP的面板、冰箱的压缩机以及空调的散热管等。而国内的家电企业虽然在组装技术和销售环节内控制很好,但由于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微薄,仍然是靠薄利生存。 “微笑曲线(Smile Curve)”的原版大约是在1980年代由当时以OEM著称的台湾制造业的领头羊台积电的掌门人提出来的,其后逐渐应用到很多产业当中,因其曲线图如一张微笑的脸而得名。其曲线图如下: 从上面的微笑曲线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家电制造企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无论是产品整体的研发还是主要零部件的研发,由于不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仍然都属于组装制造企业,也就是处在价值链末端的尴尬境地。拿液晶电视的生产来看,据数据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市场2008年的LCD市场总量在1200万台左右,这其中绝大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家电企业生产的。虽然生产总量可观,但由于价格的不断下降,其利润空间也在日趋微缩。而在LCD生产中成本占到总成本约60-70%的LCD面板的生产基本都控制在韩国、台湾和日本企业的手中。中国国内的京东方、龙腾光电等面板生产企业仅能生产第5-6代的产品,而国际上的大多数厂家已经在生产第8代的产品。因此这种垄断性的利润也只能由国外企业,即处于上图中川上部分的企业占据。即便是产品组装完成,要推向市场,由于大多数制造厂家没有销售渠道,即使有也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产品交给那些具有垄断力的家电连锁企业去销售,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即上图中的川下部分)。这些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销售巨头又会要求家电企业降低他们的出厂价格(因为众多家电企业的竞争),从而提高他们的利润。在这样两头被挤压的情况下,中国家电制造业的路程便日趋艰难。去掉上游和下游的利润,中国的家电制造业只能从总利润里面抽取大约10%左右的利润,而这些还必须抛掉自己所有的生产和销售成本,那么其利润空间就可想象的到了。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国家电企业是否也能像日本家电企业一样,通过把主要零部件的内制化来获取高额利润,即我们所说的全套化经营(Full Set)。日本的大多数家电企业都是这种经营模式,主要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成品的研发和组装生产、甚至一部分销售都由自己来做。这样从技术方面不会像现在的中国家电业一样当主要零部件的供应商提高价格时,自己便不得不降低产量,从而受制于人。像松下电器自己的彩电业,其彩电的主要零部件-显像管几乎全部是由自己旗下的工厂来生产的;以生产液晶电视著称的夏普,其液晶屏也全部是由自己的工厂来生产。但这种全套式经营模式的缺点是成本太高,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尤其要大。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结构也在日趋简化,即由统合型结构逐渐转变为模块式结构(从电脑的组装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其目的当然是为了降低成本。对于没有很好技术积累和巨大资本积累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无疑这种模块式结构的生产方式是非常合适的。因此如上述日本企业的全套式经营模式对于目前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并非一个很好的选择。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