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便利店连锁的三大市场尴尬 上午11点,北京宣武区永安路倍顺好邻居便利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两名店员悠闲地照看着店面。过了几分钟,一个顾客进来买了一瓶饮料。“店里的生意不是很好,顾客不多,开业几个月了一直都是这样。”店员不禁抱怨。 夜里11点,上海良友金伴便利店哈密路店灯火通明却同样没有一个顾客。营业员有一点点懊恼:“夜间顾客少得很,现在大家都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将营业时间维持24小时。到夜里10点,已经没多少人光顾了。” 不知道上述两个同样发生在今年4月3日的外地故事会不会给华南地区的7-11便利店(以下简称7-11)一些启示?在今年9月举办的2007年连锁商业高峰论坛上,7-11授权投资方广东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胜利透露:“未来3年内,华南地区7-11的数量有望突破1000家,并且最近新开张的35家加盟店已基本实现首月盈利。” 面对半年之内大相径庭的两种结局,《新营销From EMKT.com.cn》记者不禁想问:7-11所谓的“首月盈利”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若是真实,那又是谁来埋这些便利店的单? 尴尬一:“圈地”越多越好? 一边是经营连连亏损,导致店铺关门;一边又在大肆瓜分商务区、社区、写字楼、酒店、医院等地的商铺。绝大多数便利店在中国,就好像在玩一种叫“贪吃蛇”的小游戏,越吃越多,越来越壮大,但最后却再也绕不出来,甚至一不小心,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可不去“圈地”也不行,规模大了才有可能把商品的采购成本往下压。没有大范围的“扫荡”,连锁便利店就谈不上“连锁”,势必陷入另一种困局。 百川道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戴春华凭借多年卖场的实际工作经验,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她补充说:“便利店越开越多,倘若没有新的吸引点,去店里购物的人总的来说是固定的、有限的,新开张一家店不过是把这些有限的人给分流了。从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数量这个角度来看,便利店的规模化是不足以构成较大影响的。经营者不断开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与采购成本。”以广州市珠江新城靠广州大道的一侧为例,从星汇国际到南天广场再到保利香槟花园,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面就有四、五间7-11;再算上华普广场楼下的全家、名门大厦楼下的喜市多,在这一带,便利店几乎形成了每楼一铺的竞争格局。据珠江新城的一位住户介绍:“尽管发展多年,事实上珠江新城的住户相比广州其他城区还是很有限的,附近五羊新城的万佳超市与星汇园的宏城超市卖的东西都很方便。虽然这边住户的消费力可能要高一些,但大部分人都有车,甚至还会去更远的家乐福和麦德龙购物。当然应急或者图方便,以及偶尔买个早餐、冷饮之类,人们也常去附近的便利店,但每次花钱都不会超过20元钱。” 不难看出,这位住户之所以光顾便利店,并非完全是为了商品,其实是在为某种“方便”与“应急”埋单。如果真的按照戴春华和这位住户的说法,那么7-11真的能像徐胜利所说的那样“新开张的35家加盟店已基本实现首月盈利”?与此同时,OK、喜市多、物美、倍顺好邻居等却都在亏损线上挣扎,争相喊着自己比“黄连”还苦;原本誓与7-11一绝高下的联华快客和上海可的也因回天乏术,它们在华南市场的店铺已经被并入7-11的东家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旗下。 但7-11的确是在以疯狂的速度扩张,徐胜利说:“7-11的加盟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带店加盟,一种是销售分成。由于涉及7-11自身投资,目前华南已有的30多家特许门店,已全部实现盈利。作为投资方最擅长的拓展方式,7-11未来在华南的特许门店比例也将逐步提高,初步会以每年50~60家的速度拓展。到2009年年底,7-11在珠三角中心城市的总门店数量将达到1000家。”大面积开店对减少物流成本、配货成本、采购成本显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7-11近似疯狂的“圈地”策略真的能证明它已实现盈利了吗?在成功收编AMPM、可的、快客以及自身加速扩张后,7-11在华南地区拥有的门店数量为430家,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业界普遍认可的“便利店实现盈利至少需要300家左右的门店”。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商业连锁专家却认为:“7-11一直有量无利,它是否真的盈利了,仍然值得怀疑。”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