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家电龙头企业的突围战略 进入2007年,家电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巨头都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曾经以打“价格战”而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的国内家电企业,面临着平均行业利润已经下降到1%以下的市场,再也无法挥舞起“价格屠夫”的屠刀,来攻城略地了。从宏观环境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出口退税的降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都极大消减了国内家电企业的竞争力;从微观环境来看,行业利润的极度微薄化也迫使家电行业不得不寻求新的突围战略。 长虹进军彩电上游产业链的战略 创立于1958年的长虹电器,经过40年的发展,即在1998年的倪润峰时代,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销售额都达到了国内家电业的顶峰。倪润峰通过规模化经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共发动了3次价格大战,一举使得长虹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市场的第一。但长虹的国际化步伐却一直并未迈开。直到2001年长虹才与美国的APEX公司合作,以APEX的品牌向美国大量出口彩电,通过2年的运作,长虹的出口量占到了当时中国家电企业出口量的半数以上。但由于APEX公司的大量货款赊欠,2003年最终导致他们的合作破裂,这也给长虹的国际化以沉重的打击。 在长虹的国际化遭遇挫折的时候,其他的国内龙头家电企业却都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在此之后,长虹逐渐加大了其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涉足PTV、LCD、PDP等高端产品领域,但众所周知,这些产品的面板专利技术全部都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当国内家电企业全部都涉足这些产品的生产制造之后,价格战又使他们陷入微薄利润的泥潭。在此情况下,长虹采取的突围策略是与彩虹集团合作,共同出资60亿元(包括政府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进军PDP玻璃基板的生产领域,以打破国外厂商对上游产业链的垄断。 目前,在国外市场上,由于其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好的技术优势,大多以PDP产品为主。而在国内市场上,由于PDP产品的尺寸型号少,加之价格又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大多以LCD产品为主。目前国内市场上的PDP产品主要以松下、LG、日立、海信和长虹为主。PDP的平均毛利率要比LCD高出10%左右。但随着PDP产品的型号增加和价格的下降,不远的将来也许会与LCD产品平分秋色。因此长虹所选择的突围战略也许不失为一项有勇有谋的策略。 长虹所采取的手段是通过收购韩国著名的PDP屏生产商ORION公司(拥有等离子屏的300多项专利技术),一举获得等离子屏的生产制造技术和研发专利。其等离子屏生产线将于2008年投入量产,到时其总产能将达到年200万以上,进入世界前5位的行列。我们期待着长虹的这一决策能为中国家电企业带来集体向上游高利润产业链突围的表率力量。 海尔的家电/家居•家装一体化战略 创建于1984年的海尔,在张瑞敏的领导下,如今早已是销售额过1000亿的超大型企业了。(关于海尔的发展及其扩张模式,请参读本人博客—海尔集团的经营模式的多重利用,在此不再赘述。) 经过了创业、品牌与经营模式的确立、高速成长和国际化的海尔,今天同样面临着家电行业利润极度微薄的难题。那么海尔又是如何寻求突围的呢? 其实,早在2004年海尔就提出了家电/家居一体化的模式,只不过那时仅仅针对单个家庭的,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今年也就是前不久,海尔把以前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家电/家居一体化逐步向规模化拓展,以期赢得利润的最大化。海尔与白安居、搜房网等合作,逐步向楼盘装修拓展,提出了I-HOME和U-HOME合作计划。即通过家居和家装促进家电的整体营销From EMKT.com.cn策略。当然家居和家装行业的利润率确实要比单纯的家电行业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然而这项策略也不过是海尔在其家电领域实施的一个外延策略而已。说白了还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但这项策略的整体技术含量以及其进入的壁垒并不高,如果其他家电企业也参与到这块蛋糕的划分当中来,海尔又将如何应对呢?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尝试。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