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势的力量 中小企业快速崛起的秘诀在哪里?达到以弱胜强的策略是什么? 是“用势”。 强者没有强大到不可被战胜;弱者没有弱小到不能参与竞争。 强和弱之间,泾渭并不那么分明。再强的强者也都有其弱点,因为这个弱点,强,转瞬间可以变成弱;再弱的弱者都有其强项,因为这个强项,弱,在转瞬间也可以变成强。 关键就在于找到那个点,那个点就是转化强弱之间力量对比的关键。 这个点,就是 “势”。 弱者之所以弱,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弱;强者之所以强,也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强。要实现以弱胜强,弱者必须借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自己,并利用客观环境来削弱强者。这个可以借用的客观环境,也是势。 “用势”理论是中国自古以来极为强调的策略宝典。 中国历代帝王把为政之道归纳为:“深谋、杀伐、聚贤、用势”,可见用势对于为政也罢、经商也罢,何等重要。 《孙子兵法》讲:“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战争中因为有势在起作用,于是产生了战局如转圆石之形,决积水于千仞之山之形。 孙膑历来有"贵势"、"尚势"的美誉,孙膑对谋势有自己的理解,他主张,因势造势,根据不同的我情、敌情、天象、地候、阵法各方面条件去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新的"势"。如他主张在敌我"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的情况下,先"轻率尝之",以诱敌,然后设伏"率而击之"。 古人善贾者,范蠡、白圭提出了"择人而任时"问题。所谓择人而任时,就是通过企业家谋求强大的企业管理之势。 除此之外,中国古人中如唐朝名将李靖、明朝朱元璋、清朝曾国藩,等等,只要是搞谋略的人,都会注重势。可见势在中国谋略史上的重要性。 企业就像一盘棋,企业家就像棋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就是企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总之一句话,是谋势之战。 什么样的事物称得上势呢? 势包括市场消费的主流趋势:比如雅客V9抓住了2003年非典补充维生素的大趋势,推出维生素糖果而一举成功; 势也包括社会的热点。比如现在的奥运热/运动热,于是运动饮料和运动型地板都赚得盆满钵满; 势还包括人所共知的社会资源。比如蒙牛和伊利就抢占了内蒙古大草原这个资源;农夫山泉就抢占了千岛湖这个大资源,从而都实现了以小博大、快速成长。 当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划分,势主要包括社会大趋势、消费大趋势和行业大趋势。借趋势的力量,就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一、借社会趋势的力量 社会趋势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1、企业家要懂政治 首先,企业家要懂政治,随政治的指挥棒而舞。 在国内商界有句俗话叫:“要想把握经济局,必须关注政治局”。还有人说,你可以不看“财经报道”,也可以不看“焦点访谈”,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汇的,甚至你都可以不去管类似911事件和中东局势;但是,你必须要看“新闻联播”。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看“新闻联播”,那么坚持看《人民日报》,也是必须的,因为其间自有黄金万两,白银上千。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吴晓波在《中国企业史.激荡三十年》一书中写道:“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 北斗集团老总任志田也说:“在中国,不懂政治的企业家是不合格的企业家,不懂政治的企业家是很危险的,搞得越大越危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大风险:政治、行业、投资决策。而政治风险是第一位的。” 这些言论都试图在阐述一个道理:在体制转型期的中国,一家企业如果没有与政治取得并保持一种协调性的关系,那将是非常难以壮大的。 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1991年的中国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硝烟,同时,之前三年多的宏观调控,让过热的经济趋于平稳,各项经济指标大大地降了下来,人们在改革上变得缩手缩脚。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邓小平南巡,不但结束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更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时间,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加了2-3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办公司的热潮。 而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巡的新闻,连夜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四处高息贷款,囤积原材料。他们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 这就是深谙中国特色的企业家,这就是谋政治的大势,这就是对政治敏感的回报。 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特色,高度关注社会趋势特别是政治的风向,把握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对政治高度敏感,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重要素质,也是考验企业战略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宏观调控往往是一个半周期性的政治因素。企业家除了要关注政治风向和政策的出台,更要高度关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把它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的一个首要因素来考量。 从1981年开始,中国经济每隔3到5年必有一次宏观调控,而每次整治的重点对象便是民营企业。如果不重视政治风向,或者不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而盲目地扩张和发展,企业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顺驰地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中国经济面临重大压力,启动内需成为主要战略任务,这时候,一直被限制发展,却能够带动巨额消费的房地产业突然受到重视。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政策,接着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取消了以往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多种限制。由此,被压抑多年的住房需求被极大地爆发了出来,中国房地产业开始爆发式地成长。 在这一年,孙宏斌领导的顺驰地产把地产业的发展大势看得清清楚楚,多年的压抑需求将持续很多年地爆发,这就是他对中国地产的判断。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战略趋势判断,中国的房地产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阶段,2007年上半年更是创下新高。 顺驰地产在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下,开始了疯狂的扩张动作。以高价拿地、并以高举高打的营销From EMKT.com.cn模式出击,顺驰从2000年到2004年,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2003年创下了45亿元的销售额,而当年国内地产老大万科的销售额为63亿元,2004年顺驰实现了92亿元的销售,已经基本上要完成了孙宏斌做全国老大的战略意图。 但是,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宏观大势了若指掌的孙宏斌,正是因为看穿了国内地产消费的大趋势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不过,他却仍然忽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威力,最终失败于此。 200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中,银行出现惜贷,疯狂拿地而资金链紧绷的顺驰资金链随之断裂,最终顺驰公司项目搁置,到2006年,顺驰公司负债30多亿元,孙宏斌被迫出让公司控股权,并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权。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