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我拿什么关爱你 有一个形象地比喻:市场是水,企业是渔船,消费者是水里的鱼。 渔船在水上航行,四处撒下鱼饵,尔后将鱼儿一网打尽。有了鱼,才有了收获,撒下的鱼饵才有了回报。企业也是一样,不断地拓展市场,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不过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利润。 鱼是渔夫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消费者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了市场需求,那么这个企业也就有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不被破坏,真正的渔夫,会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护鱼儿的生存,决不会做出竭泽而渔的举措。作为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应该如何对待消费者呢? 鱼之与渔夫,是弱势群体,当然消费者之与企业,同样是弱势群体。就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不论他的消费能力有多强,也不管他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到什么程度,在对产品的了解上,总是存在着太多的盲区,对产品的认知和理解,仅限于产品的外观特征和基础功用上,根本上升不到质量或者工艺的高度。 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盲目性,造就了很多大的品牌,例如国内的大多数保健品品牌,基本上都是通过概念炒作,再辅以立体广告轰炸,短短几年就做了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在国内市场上一时间风声水起。一个倒下去,另一个站起来,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若干年。 有句俗话叫做“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这句话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歧视,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企业欺骗消费者之后还洋洋得意的情形。更为可悲的是,这句话同时也是消费者自我安慰最常用的一句话,上当受骗后,用这句话来平衡心理,而不是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让一些消费欺诈行为大行其道,愈发的肆无忌惮。 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大部分企业是把消费者当成对立的一面,多多少少是有一点欺骗的心理在里面。很少有企业能够和消费者开诚布公的沟通,夸大成本、简化工艺流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换汤不换药等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企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消费者传递一些带有诱惑倾向的信息,严重的误导了消费者消费观和消费行为。 消费误导一:购买产品是为了送礼 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当成礼品送给相关的人,作为人际关系的必要维护,本来无可厚非,可偏偏有一些企业拿这个来做文章,将送礼作为卖点大肆传播。“送礼就送XXX”, “送XX,送XX……”,长期占据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老少妇孺,路人皆知。从企业的角度讲,这种传播无疑是很有效的,不仅使品牌红透了全国市场,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不知道这些企业,是否考虑过这种行为对社会文化,对广大消费者的人生观造成的伤害。“送礼”的概念传播,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就是为了送礼,不是让你消费的,你买我的产品送礼,肯定有面子,我的产品质量的优劣无关紧要。这种观点,篡改了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规则,迎合了一些不按照规则办事的人,从而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而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 消费误导二:买贵的不买对的 有不少这样的案例:XX产品一直销售不好,找了一位知名策划大师进行诊断,策划大师提出,要在其产品销售价格后面加一个“0”,结果产品大卖。这样的案例,对于策划大师来讲,是其策划生涯的一次成功,但是却是对消费者又一次愚弄。不少消费者正是因为产品价格的误导,而走上了“价格高,则一定质量好”的心理误区,上了大当,还在帮别人数钱。 还有一些企业,利用推广活动欺骗消费者,今天店庆,就把原来的商品标价提高一倍,对外宣称五折销售;明天编造一些莫须有的卖点,说我的产品中添加了什么对人体非常有利的物质,所以就应该卖这么多钱,其实产品与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两样。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一旦消费者在一次又一次上当受骗后觉醒,明白了其中的猫腻,相信他们会对这些企业及其产品作出相应的判断。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