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熊猫引发的大案--从《功夫熊猫》看中国元素营销 一只憨厚的熊猫正在俘虏全世界的眼球和钱袋,席卷之势不可挡。这就是电影《功夫熊猫》。从6月6日起在北美公映后,《功夫熊猫》在首个周末就收获6000万美元,超过了好莱坞历史上所有动画片的票房。迄今,这部影片在全球已经拿下了近2亿美元。6月20日“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后,亦是备受关注、好评如潮,一周票房逼近亿元大关。专业影评人认为,该片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国内外很多网友称这是梦工厂自《埃及王子》之后最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部动画片。一只熊猫引发的大电影经典案例正式诞生。 但是,这样的成功只属于梦工厂,只属于好莱坞,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一分钱的版权费。我们只不过是被梦工厂俘虏的全球买单者而已,在慷慨解囊和由衷感叹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中国国宝和文化等中国元素被“中为洋用”且大获成功之际,在中国电影等文化产品竞争力依然普遍薄弱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 相信:中国元素的世界性力量 相信产生力量。正如片中龟大师的话,从来就没有意外,相信,要相信,相信才能成事。 事实上,所有看过《功夫熊猫》的都知道,这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从电影名称开始,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卷轴、汉服、斗笠、兵刃、牌坊、庙宇、宫殿、鞭炮、轿子,甚至瓷器上的纹路,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豆腐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拳法。最让人叫好的,是通篇贯穿的中国写意山水风格: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云雾缭绕的隐逸山林,一派东方古韵呈现于梦工厂的3D世界,据悉,其参考原型就是中国丽江和广西桂林的景观。 从故事上来看,《功夫熊猫》的剧情也简单至极。基本上就是香港老武侠片的翻版:一个可敬可亲的师傅,一个背叛师门走向邪路的不逆之徒,一群忠于师傅的新徒弟,以及一个不小心丑小鸭变金凤凰的幸运主角,就连引起一切矛盾的导火索,也是香港老武侠片中常用的套路——一本武功秘籍。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剧情再熟悉不过。 可以说,《功夫熊猫》是在尽一切所能制作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元素动画片,说到底,是包裹了中国馅的好莱坞快餐。倘若不是那让人拍手叫绝的3D效果,你会很难想象这是一部老外制作的影片。但就是这样的中国元素,在梦工厂的手里,让它变成了有望创造全球动画新标杆的辉煌成就。 事实上,“电影中国热”以及“好莱坞中国热”的局面早已开始:从多年前《星球大战前传3》到中国取景,到《面纱》、《黄石的孩子》等片大多在中国拍摄,大部分启用中国本土演员;从《功夫之王》的“中西合璧”到《木乃伊3》“中国故事”为主,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记录创造,《功夫熊猫》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在这方面,老外似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情有独钟且更有信心。 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以及中国13亿消费市场的迅猛增长,正是蕴涵5000年深厚沉淀的中国文化全面崛起和振兴的最好战略机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真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中国影响力,文化将是我们最有力最深邃最持久的武器。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司机都由山姆大叔变成孔夫子时,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自己和展示自己,才有世界更好的认识和接纳中国的可能。 现在,是到了坚信中国文化、相信中国元素世界性成功的时候了! 中国的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桥头堡,更应该坚信中国文化,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创造出真正影响世界的中国电影。 想像力:中国电影缺失的灵魂 以往很多国内业内人士抱怨说之所以内地观众不爱看国产动画片,是因为观众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太熟悉——从小就听就看孙悟空的故事和小画册,长大了再看动画孙悟空,新奇感当然就弱了。《功夫熊猫》给这种说法可以说上了让人面红耳赤的一课。 大家知道创造美国动画片票房纪录的是哪部吗?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花木兰》,那是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翻开国内动画电影的档案,2006年那部所谓的魔幻大片《魔比斯环》投资1.3亿,结果票房惨败,新片《葫芦兄弟》票房1000多万都已经让人惊喜……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进行卡通开发,也更适合担当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在这样的艺术创造上取得突破? 于是又有人说,我们缺乏资金和技术。 错!我们什么也不缺,除了想像力! 想像力是电影创作,甚至是所有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灵魂! 《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芬森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熊猫,饰演熊猫阿宝的杰克•布莱克也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和诚意才让中国元素在影片中如此诱人。 什么都有国界,唯独文化没有国界,唯独想像力和创造力没有国界。花木兰、孙悟空、熊猫、功夫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市场永远青睐想像力至上的一方,它可以随意“掠夺”任何文化。 他们要做的,只是运用好莱坞的机制、思想、想象力和技术,对拿来文化进行杂交创新,打造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作品效果,再商业包装推向全世界,然后,等着分红数钱。对电影商品生产商而言,拿来主义、娱乐主义和商业至上是他们的标准线。 所以,《功夫熊猫》一开始就让中国观众惊喜:梦工厂以往所有影片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片中角色名字也一改惯例,直接采用中文发音“乌龟”“师父”。在中国功夫片中,武林高手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创立出虎鹤双形拳、猴拳、螳螂拳、蛇拳等,梦工厂则反其道行之,恢复了这些招数的真身,让虎、鹤、猴、螳螂、蛇成了5大江湖高手。 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相比快乐无比的《功夫熊猫》,《魔比斯环》影片单从名字上看就不伦不类。一部投资超过亿元的动画片,为了模仿西方动画大片的形式,从包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拙劣的复制。 试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功夫熊猫》,阿宝很可能变得“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我们固步自封,人家已经走了很远。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一语中的。 同样,《功夫熊猫》中阿宝抢肉包子练功的情节也引起了一些中国观众的质疑,熊猫明明是吃竹子的,怎么会为了肉包子而拼命呢?凭什么它就不爱吃肉包子,这是电影啊。如果是国产动画片,很有可能就变成抢竹子了。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世界超级大宝库。在对中国文化和元素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真正的差距和匮乏不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硬件,而是观念、信心、价值观、想象力和整合力等软件。 只有打破内心的固定思维,突破头脑禁忌,大胆想像,电影艺术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已经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想像力的“雄起”!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