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传播网 频道导航
在线投稿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首页 动态 文库 知识 资讯 社区 服务

高级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全部文章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经营战略 > 发展透视 > 《突围》:透视东盛 并购者为何被购?

《突围》:透视东盛 并购者为何被购?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10-17, 作者: 柏青, 访问人数: 2810


  许多公司都是死于比饥饿还坏的消化不良。——惠普公司创始人戴维•帕卡德

  戏剧性和重要性

  回顾2006年的医药行业,虽然企业界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华源重组、东阿阿胶换帅、东北药重组、赛诺菲回购民生股份等等,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仍然是,东盛集团忍痛将自己的OTC核心业务出售给拜耳医药保健品。

  东盛集团进入医药行业时间不长,资料显示,1996年,郭家学才开始自己整合产业的步伐,此后接连吃下三十多家药厂。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以并购起家的企业,最终竟然会被人并购呢?是谓东盛事件的戏剧性。

  东盛之败,至少说明两个事情。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由华源、东盛、复兴等为代表的业外资本试图整合医药产业的努力,可以宣布基本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这些企业虽然目标宏大,但对制药业的理解有限;

  二、并购东盛OTC资产的是拜耳。拜耳此时出手,绝非心血来潮。显示着是跨国制药公司纷纷提升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赛诺菲、诺华等加速进入中国,在研发、销售渠道上投入重金进行战略布局,对大量制药企业来说,只会意味着更惨烈的竞争。

  透视东盛之败:东盛买的是什么

  据我们不完全收集的东盛并购资料(见表一),郭家学进入医药产业正好十年,期间经历的并购多达16次之多(可能还有更多)。

  并购多并不是问题。跨国巨头辉瑞、格兰素史克等,几乎全部是并购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在今天的制药业,并购已经成为生存方式,为了优良的产品,可以选择收购;为了摆脱研发缺乏活力,选择并购;为了获得优质的销售渠道选择并购;为了进入生物等成长性较好的细分领域,可以选择并购;为了摆脱业绩增长乏力,可以选择并购。但是,分析下来,这些并购都有极强的内在逻辑。

  回顾东盛的并购,显然多数缺乏增强赢利能力的动机。以云药集团为例,东盛耗费巨资收购了云药集团,但其核心资产“云南白药”却不包括在内,没有“云南白药”的云药集团,除了厂房、人员等资产,拥有多少有价值的资产呢?并购既不是为了购买优势品种,也缺乏提高赢利能力的预期,一堆破舢板能绑成航空母舰吗?

  东盛的代价有多大?

  通过资本手段并购资产,在资本市场上是惯用手段,也有非常清晰明了的资产价值核算方式。通过市盈率来核算资产价值,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香港股市上,制药业的市盈率约在10倍稍高;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制药业的市盈率约在20倍;A股制药品板块市盈率虚,达到30倍左右。在收购资产的时候,可以按照市场公允市盈率进行核算,同时,收购资产的时候,如果是非上市资产,还根据资产质量等综合考虑,加以折扣。

  我们再看东盛的收购,2003年6月,东盛集团用2.08亿元收购潜江制药29.51%股权。当年潜江制药赢利为11,565,199.37元,按照潜江制药的赢利能力,即使不考虑资本时间成本,购买价格相当于七十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与此相比,博士伦收购正大福瑞达的市盈率约为35倍。为什么要用高价去收购赢利能力一般的资产呢?只能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解释。

  东盛并购企业不以赢利能力为导向,故也不惜代价。结果购买不但不能提升公司业绩,反而给公司背上了沉重包袱。

  东盛能消化吗?

  东盛科技销售构成80%来自于“白加黑”等少数OTC产品,在更重要的医院市场里,东盛基本没有影响力。其销售渠道存在严重短板,这也制约了东盛消化并购企业的能力。

  2003年6月,东盛科技联手国药集团,以近5亿元代价,拿下了云药集团50%的股权。为了拿下云药,郭家学承诺将2003年年底年销售收入仅30亿元的云药,2007年做到120亿元。

  即使云药集团本身有良好的产品资源,以东盛的渠道,能确保如此巨大的飞跃吗?东盛能消化这种规模的并购吗?东盛做药十年,除了“白加黑”,其他知名品牌、重磅炸弹产品,并不多见,可见东盛的渠道质量。如果没有优质的销售渠道做支撑,即使购买到顶级产品,照样作用不大。

  吃得下,消化不了,是东盛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1 2 页    下页:第 2 页 8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16篇)
*《突围》:整合资源,事半功倍的技巧 (2008-11-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
*《突围》:战略管理,找到企业北极星 (2008-11-1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流程管理之重:华为亿金买流程 (2008-11-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精锐化营销开创他汀王朝 (2008-11-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药品如何精准定位,成功上位? (2008-10-3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2008-10-2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品牌分类听药监局还是听市场的? (2008-10-2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决胜渠道三课——让利、交情、传道 (2008-10-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做渠道,强龙还需地头蛇 (2008-10-21,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从负数做起,中国药企也能搞好研发 (2008-10-09,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研发,要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 (2008-10-08,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产品创新的三条路径 (2008-10-0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研发就是“生发”的力量 (2008-10-0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期待中国药业领军企业出现 (2008-09-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核心力营销 不仅是卖货,营销更要落实战略 (2008-09-23,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突围》:中国制药企业面临五大转型 (2008-09-22,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柏青、陈奇锐)


主页关于麦肯特关于网站招聘信息广告服务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本页更新时间: 2024-11-22 05: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