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电峰会的经济学思考 或许,短短几个月的峰会,已经是彩电业自救的最后努力。所以,一旦峰会烟消云散,其结果必然是价格变本加厉的一泻千里,是几个月前信誓旦旦的盟友再次翻身上马兵戎相见。 价格之战越发惨烈。是企业无奈之下的破罐破摔,还是真的像某些企业宣称的“技术与管理的突破”?我们宁愿相信是后者,尽管我们也知道那几无可能。 峰会结束了,联盟破产了,巨头们意欲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走进后峰会时代的中国彩电业不得不面对更加紧迫、更加复杂的局面——彩电走进“后峰会时代”。 在今年夏秋两季的彩电市场上,先是由康佳、TCL、海信、乐华、厦华、创维、熊猫、金星、西湖等九大彩电生产企业以“中国彩电峰会”的形式缔结联盟,欲求自律合作,防止过度竞争,不久就因个别厂商拆盟降价等原因,致使峰会不欢而散,并进一步形成盟内盟外各大厂商之间竞相降价的恶战。对此,消费者获得了未能预期的好处,然而,这也着实令我们深思: 现代经济学原理表明,无论是商品还是要素,由不同的供求关系所构成的市场并非是按同一规则运转的。有些行业因其技术性质或规模限度而呈现出垄断的特征,还有此霆业则兼有垄断和竞争的特征。彩电市场就是这样,不同品牌的彩电因其功能相同或相近而具有的可替代性意味着竞争关系的客观存在,而它们在品牌、销售策略诸方面的差异又意味着各自具有垄断的因素。上述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市场结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还会有不同的调整变化。有些市场会发生从竞争走向垄断的变化,有些市场则会发生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变化。究其原因,既有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有市场容量变化的作用,还可能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至于彩电峰会的产生,它可以被理解为从竞争中寻求合作,也可以被解释为从竞争中寻求垄断。从理论的角度去判断,很难说这种由竞争到垄断的变化一定更好或更坏,关键是从社会的意义上去说明资源配置进趋向更优抑或更劣,以及经济福利是有所增进还是有所减少。比如,在我国的媒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格局中,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如果把资源配置到过多的小媒矿和小电厂中去,则无疑会因规模不经济而损伤经济利益;而在电信行业及公用事业中,也只有在市场容量扩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把竞争关系引入原有的垄断性市场体系中。 当然,彩电峰会的迅速瓦解,也表明了这样的事实:从微观层次上看,仅仅依靠结盟形式的合作既不牢固,也不足以解决过度竞争问题,从宏观层次上看,随着已有改革可能释放的边际效率的递减,中国彩电或类似的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张速度也会逐步缓慢下来,这使得生产厂商必须进一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而彼此间的竞争也必将更趋激烈,其结果是留在行业内的厂商数目相对减少,各自控制的市场份额相对均衡。 我们认为,彩电峰会的产生,虽然旨在阻止过度竞争,但以结盟的形式寻求合作则是不适宜的。 如前所述,中国彩电市场扩张的速度已伴随经济增长的均衡而趋向衰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彩电市场扩张的空间已近于零,所以,彩电生产厂家之间的价格竞争也就势难避免。问题是,为此而频繁地仅以价格为手段展开竞争是否合科理性? 依据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试从两上层次来分析: 第一,价格竞争是否永远会给厂商带来利益增进?从理论上说,价格竞争或者是降价竞争并不是惟一可使用的竞争手段。因为对于那些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来讲,降价使厂商蒙受的损失远大于销售数量扩大而增进的利益。那么,彩电是否属于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呢?这一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人们的收入不得不更多地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从而使彩电成为奢侈品或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一旦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彩电等原属于高档的消费品可能会变为一般的必需品,从而其需求弹性会相应降低。对于中国城镇居民来说,大多数家庭应该说已经达到了这种水平。此外,对于彩电这类消费品来说,还有一些不同的衣服、食品等产品的消费特点,即一旦拥有,别不再购。它们的使用不仅有一定的周期,而且具有排它性。这一特点也客观上限制了其市场空间的无限扩张。从现实的彩电市场状况我们也可以看出,虽说彩电降价也曾刺激了需求的增加,但其带来的利益增进却是十分有限的。相反,各个厂商的盈利空间已经变得十分狭小,有些产品的销售甚至无利可图。 第二,价格竞争于彩电市场是否最佳选择?从彩电市场的基本特征来判断,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于垄断竞争市场。而在此类市场上,产品间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产品的可替代性,这种可替代性不等于同一性,它意味着有一定的差别存在,尽管这种差别可能是内在的,如质量、功能等,也可能是外在的,如包装、装璜、广告、销售服务等。因此,类似于彩电的垄断竞争性产品,应该更多地集中于创造差异的竞争,也只有这样,厂商才能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独特优势。当然,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电视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标准化,各个生产厂商往往更注重于产品外在差异的竞争,以至于消费者也更多地从品牌上选择,而不再过多地关心产品的内在品质及功能。从上述意义上讲,彩电厂商一味地注重价格竞争,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自己品牌或形象的培养及建设,是非常不理智的,其结果不仅仅是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也无法形成本企业及产品的特色。 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彩电市场的价格趋势几乎是单一向下的,这是否意味着彩电价格的竞争可以无限持续下去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首先,彩电市场价格的走势是与该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相吻合的。在过去的市场短缺年代,由于彩电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过小,致使其市场价格高高在上。随着彩电生产技术的逐步改进以及生产规模的相应扩张,供求间的缺口也渐渐得以弥补,甚至演变到现在供过于求的局面,于是彩电价格也逐渐下降。但是这种下降并不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因为随着众多新厂商的介入和老厂商的扩大生产,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这里只是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必然使厂家的产品销售日益困难,盈利日益减小,从而被迫减小生产,或转向其他高盈利产品,直至价格停止下降,市场达到均衡。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来表述,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得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不可能长期或无限地背离其价值。 其次,相对于消费需求的升级而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决定了新产品对老产品的替代。所以,同一产品的市场走势不仅仅是价格下降,很可能是从市场上消失。 再次,从规模经济意义上讲,企业规模的适度扩张固然可以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但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进入负报酬区域。一般来说,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会依次经历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也许这一规模报酬的变化会延迟出现,但是,它又从另一个侧面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者说加速了产品的升级换代。 上述三个方面决定了彩电价格不可能无限下降。 彩电峰会的产生也许有其积极的初衷,但是其解散速度之快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分析“彩电峰会”这一案例,可以借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卡特尔模型”。该模型假设,占据同一市场的少数几家厂商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往往通过签订协议或相互串谋,以求整体利益或联合利润达到最大化。从理论上讲,这一模型中的厂商首先是根据市场总需求和各厂商水平加总的边际成本确定产量及价格,然后再根据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确定各自的销售额。相对而言,这种联合将使加盟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在实际的市场上,各个加盟企业往往背地里都有采取降价等手段谋取更多销售份额的企图。此外,非结盟企业扩大生产和降低价格的行为,也会给整个联盟施加很大的压力。因此,“卡特尔”普遍地具有不稳定性。我们从“彩电峰会”的成立到解散,以及同一时期内非加盟企业的行为效应来看,也不难发现该模型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中国“彩电峰会”现象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借此对中国现实市场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思考,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