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下乡”为什么两头不讨好? 由商务部、财政部、工信部联合推进的“家电下乡”活动自2007年12月试点实施,到现在已经有一年有余,09年2月已经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制定该项政策的出发点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从拉动内需来看,思路也完全没有错。不像有些人说的,农村不需要冰箱、不需要空调,从农村拉动内需的方式会没有效果等等,我认为,那种看“老皇历”的固有思维已经严重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 我老家也在西部的农村,所在的县镇村在全国虽然不算贫困,但也绝对算不得富裕,但周边的差不多一半的家庭都已经用上煤气,用上了冰箱等电器(有做周边调查),而且随着消费的升级和观念的改变,当今的农村已经和30年前农村的消费能力和观念不可同日而语。就一个消费能力中等偏下的地方,有此潜在消费需求的空间很大,至少在手机、洗衣机、摩托车等上需求明显,可以想见,这是拉动需求的一个很好的方案和政策。 但实际的执行效果是这样的吗? 未必!08年政策(活动)扩大范围,特别是09年推行到全国以后,出现的情况有些出乎意料。当然,这并不是某些人说的不能拉动消费;也不是某些人说的要下去更多的什么东西。而是出现了消费者和零售商的双重不满意。似乎大家都觉得吃了亏。消费者觉得没有什么实惠;零售商也叫苦:没有挣到什么钱! 从前面的分析看,政策的初衷的好的,而且政策的制定者已经深刻了解了中国经济的规律,并找到了破解的办法――用农村的巨大潜在市场,带动消费,拉动内需。我们不敢妄断这是挽救中国家电企业的“救命稻草”之类的论断,但至少解决的内需动力的问题。 那么问题又出在什么地方呢? 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是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将补贴品种和型号、补贴的比例、补贴资金的负担等政策设计好,将补贴流程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确保补贴资金及时拨付给农民是最关键的。 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来,政策制定者从宏观上、细节上已经对此政策做了非常严格的推敲。特别是对政策的执行、监控等做了非常细致的流程及管理,但实际效果让人大感意外。其实,这里要出问题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消费者;一个是零售商;对家电生产企业、政府不会有什么影响。政策制定者从始至终都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当然这没有错),但作为一项政策(而非销售活动、宣传活动)仅仅把一方面考虑很细,而另一方面不做细致考虑,显然是违背了市场的规律。 根据市场反馈的消息,很多消费者买到的产品其实并不便宜,比在网上购物诸如在淘宝网买到同牌、同款、同样的产品要贵。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就有很多消费者的投诉,例如:创维26L16SW公布的价格是1950元,而淘宝网的最低价是1799元。长虹K258手机,“家电下乡”的限价是999元,而在淘宝的售价是480-780元之间。 经销商也在诉苦,也在官网上进行投诉,抱怨挣不了钱。一千多元的电器,利润就几十块钱,现在参加活动后,除了缴税,还要送货,农村一趟货下来可不简单,都是山路,除了油费,还挣什么钱? 对于消费者的质疑,有关部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个别产品售价高于网店的售价是正常的,网店经营的成本低、服务没有保障、未算入运营费用、邮寄费用等等,又重申:“家电下乡”是国家的一项惠农工程,必然会让农民得到实惠,对于欺骗农民的不法商业行为,我们一定会及时严肃查处,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对此解释,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承诺固然值得肯定。但退一万步说,这里的“个别产品”界定不对,而是“有一部分产品”才对。那么,为什么“活动”不能做的更彻底呢?价格为什么不能比网店低呢?活动的目的之一是“拉动内需”;另一个目的是“惠农”,如果仅仅是“个别产品”高于网店消费者不会苛责,如果“有一部分产品”高于网店,则会对“家电下乡”活动造成致命伤害,惠农怎么能体现出来呢?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