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百氏:玫瑰只能静悄悄的开?(三)
记:乐百氏对合资一事一直刻意保持低调,到底是什么原因?
何:因为我们很难去估计媒体。许多媒体都是按过去的一种观念去报道,这就很没有意义了。比如对合资的评价、对外资控股采取的观点等等有偏见。这样一种意见出去后,会在社会中间造成一种不好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对乐百氏不好,更重要的是这种意识不应该继续传播和加强。
像民族精神,民族企业,民族大旗等等,很多人放不下。当然也没有人明白讲过,这些并不是企业的本质工作。如果通过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够树立起这些“民族”的东西,当然是最好的,我们应该为这些企业鼓掌。但一个企业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决策时以什么为目的,比如本来有一个促进企业发展的合资机会,但为了所谓“扛起民族大旗”而放弃这个机会,对企业来讲就不应该。中国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记:那么,企业的“本质工作”是什么呢?
何:这一点对我来讲很清晰。做企业的本质首先是考虑企业发展。民族大旗也好,民族精神也好,如果企业得不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再崇高的精神都没用。关键是这个企业是否给社会带来了最大的经济价值。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令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这就是企业的功能。
记:如果从国际化的角度来思考,可能更容易想通?
何:我完全相信中国以后都能接受(外资控股)这一点。关键是你的观念到了那个位置没有。现在一提国际化,好像就一定是自己走出去,没有考虑到国际化本身就是双向的,只让自己走出去,不让别人走进来,国际化根本实现不了。
比如这次和达能的合资,目的并不是交给外国人去发展,而是借助外资令中国自己的企业更好,令中国的经济更好,令更多的外资进来,解决更多的就业,能有更多的税收,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一种民族的精神。难道非要这个企业纯粹是中国的企业,这样才算是民族精神?才能够不丢中国人的面子?这个想法太狭隘了。
记:为什么有些企业会抱住这个(民族)牌子不放呢?
何: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市场经济不了解,用非市场的观念去思考市场的东西,或是用非经济的思维去分析经济的现象,比如用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标准去衡量经济现象,那肯定是错的。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也就是没有掌握衡量企业的标准。二是中国企业自己的问题,根子是政企不分,经营者和所有者始终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划分,那就会有人用一种政治标准先考虑问题,然后再考虑对企业的利益得失。而企业,最关键是能不能够为股东带来效益,看股东能不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判断企业的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为股东创造利益,也就是一心为老板,那么消费者的利益还需不需要?员工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需不需要考虑?很多人会有疑问。但这些人没有看到,股东要得到利益的话,首先肯定是让消费者满意了,产品卖出去了才能得到。同样,只有员工满意了,老板才能赚到钱。你可以对员工很苛刻,但不可能长期得到员工支持。而股东的利益,是考虑一种长期回报,所以你必须善待员工,让他更好地发展,给他更高的报酬,他才会更努力去做。必须知道,企业是由股东投资的,企业的行为首先要满足股东这个所有者的利益,否则很难想像有谁愿意往不顾及股东利益的企业投资。
在中国就往往不是这样,因为所有者是虚的,是国家的,所以在考虑合不合资的时候,往往并不是考虑所有者的利益。只要所有者清晰的话,就很容易做出回答。但所有者是国家,国家得到更多的利益,对经营者来说不一定有利。在香港电视《创世纪Ⅱ》中,有一家公司要被另一家公司收购,而两家公司本来是仇人。由于收购方提出可以出多25%的价格,于是股东一致同意由对方收购。这说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动物,必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你用其他的标准来衡量就乱套了。
三是由于宁当鸡头、不做牛尾的思想影响,经营者只希望这个公司发展到自己能够控制住的规模就行,而不管股东利益怎样,不管企业怎样持续发展。这样他就会用“民族”旗帜抗拒合资,因为一合资的话,他的权力就分散了。
记:但企业不愿放弃“民族”旗帜往往是迫于舆论环境的压力。
何:其实,从政策上讲,放弃根本没有问题。如果一合资就说被外商吃掉了,那等于和朱镕基总理作对!中央在千方百计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进来,包括给合资企业税收的优惠,这一点连国内的企业都没有。朱镕基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讲,要从新疆建一个天然气管道到上海,欢迎外商来投资,并欢迎外商控股、管理。连差不多关系到国家命脉的项目都可以由外商来做,何况我们这些饮料企业?单纯从经济的运作来说,并不是说保护民族工业就会对中国的经济更好,但迫于一些利益团体的压力,有些时候有些部门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提供一些保护。但长期来看中国必定要入关,入关之后保护的力度自然就很小。现在香港市场基本上全部都是开放的,有谁因此遭殃呢?没有,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反而都能得益。中国恐怕就是这样,遭殃的只是不堪一击的、落后的企业。
记:怎样的行为才算“纯粹”的企业行为?
何:前提是要守法,在守法的情况下,你的行为能否带给企业最大的利益,完全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中国一位副总理说过:“哪一天,中国的企业能把争取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话,哪一天中国的企业就有希望。”可是这一点在中国就很不容易。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讲到利润的最大化,就是要走私啦 ,要搞假冒伪劣啦,就是损害消费者啦,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比如我们这次合资,就看能不能给这个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而不必管这个资金是谁的。考虑因素完全可以抛开国界,关键看原来的优势能否保存下来,原来的不足能否获得补偿。这个保存和获得,绝不是1+1的问题,而是弥补了这些差距。那你说有没有利呢?如果说不利,那就问一问对谁不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产品,员工有更多的机会,企业有更大的发展,国家也得到更多的外资和税收,也就是说国家、企业、员工和消费者都从中得益。损害的就是所谓的民族情感或意识。假如这种民族意识就是要让企业牺牲企业的利益,牺牲国家的税收,牺牲员工的利益去迁就这一点,去守这块牌坊和名分,那恰好说明这种所谓的“民族意识”就有必要去“损害”,甚至可以说越早被动摇、越早被击破就越好。因为它影响国家和企业的进步。
对开放而言,中央是很坚决的,政策也是鼓励的。但步子能有多大?就往往要根据民众的接受程度去做。乐百氏对这次合资为什么要低调呢?因为我相信民众的情绪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而且要改变的话,也不是我们一个公司能做到的。所以我们不想张扬这件事情,因为怕被误以为又一家民族企业被卖掉了。我们希望我们的合资行为能对社会有一个健康的引导,那么对国家、对企业也就有所贡献。
有一种观点说,企业卖了,就是人家的了,很可惜。但你必须理解合资并非就是给别人吃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人想吃你,是一件好事,证明你企业有吸引力、有价值,最怕是你想让人吃,也没人感兴趣。国内很多企业可以不要一分钱,整个送你,只要自己的员工被养活,但往往发现是别人不愿收购你。
合资这种方向根本不值得去怀疑。强强联合对社会、企业肯定是有利的,也是一个世界潮流,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机会,能不能谈妥一种条件,最关键是你有多大的本钱,跟谁争取到什么条件,觉得合不合算,愿不愿意出让。
记:有些企业打广告喜欢用“民族诉求”的方式,因为的确市场上有些人是带着民族情结去购物的,这是否也是恰当的企业行为呢?
何:也可以是企业行为,但要看这种方式能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情结去推广他的产品,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长期有效,必竟一个产品本身是撑不起这种民族精神的,何况广告为救新鲜感也会经常改换。
但我相信寄托在商品上的民族情结会越来越淡,但民族的精神并不是说越来越淡,很可能越来越强。比如我们希望中国富强,在全世界出人头地等精神很可能越来越强。但这种精神不是寄托在哪瓶饮料上。以前看到我们的市场给别人占去了,好像就是民族精神丢掉了。现在就会逐渐把两者分开,企业就是考虑怎样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参与世界的竞争。相信今后有百分百的民族企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大。但它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绝对不会刻意排斥外来的企业,而是这些企业在中国本土同样可以解决资金、管理和技术等问题。即使在全球发展,也可以在中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不会以一种闭塞的思想去经营企业。 (原文发表于《南风窗》2000年第5期,总第181期)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