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妆:冲出迷雾 “药妆”是中国化妆品市场被误读最多的一个词语。 1998年,法国化妆品品牌薇姿(Vichy)登陆中国,从那时起便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药妆”的概念。其后,依泉(Uriage)、理肤泉(LaRoche—Posay)、雅漾(Avene)、嘉娜宝(kanebo)等品牌也陆续来到中国,加入“药妆”行列。通过几年的耕耘,这些品牌作为“健康护肤产品”、“皮肤科辅助性治疗产品”、“敏感性肌肤专用产品”的形象开始逐步深入人心,受到众多中国消费者的追捧。 伴随着国际品牌将“药妆”概念带入中国的同时,众多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闻风而动。从同仁堂推出了“同仁本草”系列开始,昆明滇虹紧随其后推出了“薇诺娜”品牌,昆明圣火药业推出“十二味”中药护肤品;片仔癀一次推出“皇后牌”与“片仔癀”两个护肤品牌;连马应龙都出了去黑眼圈的眼霜。当无论是谁都对“药妆”这块“奶酪”发生巨大兴趣,打出“药妆”旗号后,一时间市场乱纷纷,顿时好不热闹。 然而就在这片热闹之中,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会突然发现,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药妆”,到底“中国有没有药妆”,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药妆之路”,所有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依然都充满迷雾。因此我们唯有厘清有关中国“药妆”市场的最基本概念与问题,才能冲出重重迷雾,去从容面对中国“药妆”的来程与去路。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药妆”? 归根溯源,“药妆”是源于国际上非常盛行的一个概念——医学护肤。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人们有了皮肤困扰不再盲目地去商店买各种化妆品来试,而是由皮肤科医生开出处方,从清洁产品、药或辅助治疗产品到跟随产品(包括防晒、眼霜等)提供针对性的护肤建议。在美国,凡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认为是含有药物成分的化妆品都属于药妆产品,必须由药店销售。从国际通行的定义与看法来看,我们发现所谓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药妆”品其实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是功效成分的医学性:它的成分或者护肤功效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验证。其中基本所有配方公开,所有有效成分及安全性须经医学文献和皮肤科临床测试证明,且不含经公认的致敏源。 第二是销售方式的医学性:它的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或者在药房等医学渠道销售;如薇姿与理肤泉就一直坚持只在药店出售; 第三是品牌背景的医学性:它的品牌渊源中创始人,生产商具有医学背景。许多赢得医生信任的医药化妆品创始人很多都是医生,或者由知名药厂生产。 如果从宽泛的营销From EMKT.com.cn角度看,至少应当符合其中的一条才能被称之为“药妆品”。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