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泼瓢冷水” 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似乎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了,李书福也在其官方网站上为收购沃尔沃总结了三层意义,即:第一,通过收购沃尔沃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打通了一个通道;第二,对提升一个民族的品牌,让中国汽车立足于世界舞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三,有利于中国的消费者。笔者认为,第一点是实情,第二点和第三点是理想,难度很大,甚至无法实现。笔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在2009年末的冬天向民族汽车品牌“泼瓢冷水”。 汽车巨头为何如此青睐中国市场 跨国汽车公司不断减持股权、卖出品牌以求自保的做法,让中国、印度等地的新兴企业看到了机会。现在,除了捷豹和路虎已经落入印度塔塔汽车的口袋,中国汽车制造商竞相走出国门,有意并购沃尔沃、悍马及萨博等西方汽车品牌。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被收购品牌所在国和民众是不是真心赞成收购和支持收购行为,单就品牌持有者而言,他们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 不外乎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退去之前,赶紧甩掉包袱,求生存最重要。 第二,被卖掉的大多是一些“小众”品牌,而这其中,高耗能的占有很大比例,从发展趋势来看,是要将其转移出去。 第三,多品牌战略在汽车行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不成功。 第四,中国市场发展强劲,未来的主战场必然会在中国和中国的消费者中。 综合来看,选择中国市场,对国外的汽车品牌尤其是高端汽车品牌总体是利大于弊。放眼其他行业,诸如洗涤用品、饮料行业,当国人希望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时,都寄托于合资和引进,想通过合资“利用市场换技术”、“换管理”等等,事实证明,此法行不通,结果是:市场没有了,技术也没有得到。活力28、乐百氏就是这样被“换”掉的。这种“悲剧”现在还在不断上演着。 再有,就算买了品牌,技术和生产线仍然牢牢控制在别人手中,以后产品卖的再多,赚到的还是“组装”得到的辛苦钱。电脑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了。联想电脑收购了IBM的Thank Pad,但用的还是Intel的芯片,有什么用呢?你卖的的越多,Intel越高兴。 培养了一辈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养子,说不定那天就被别人通过合法手续领走,或者自己觉得在这样下去也毫无利益可言而主动放弃。但对于国外的汽车品牌而言,核心技术和研发永远控制在他们手中,这就难怪他们会向中国、印度这样的市场转移“组装”工厂了,因为“衣食父母”就在这些新兴市场。 从历史案例看收购 汽车收购案例,从来不缺乏,但成功者寥寥可数。福特不单要卖掉沃尔沃品牌,之前,福特已经卖掉了捷豹、路虎和阿斯顿•马丁品牌。可见,福特已经厌倦了这些花钱但得不到任何利益的牌子,战略上进行了调整:专注于一个品牌的发展。 跌入深渊最深的还是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已经决定将悍马品牌,以及从瑞典收购的萨博品牌出售。在通用汽车为了向美国政府求救而提出的重组计划中,公司计划把重心转移至四大核心品牌:雪佛兰、凯迪拉克、GMC及别克,因此,其旗下土星(Saturn)、庞蒂克(Pontiac)等品牌似乎已前途黯淡。 克莱斯勒也计划将曾经的核心业务Jeep品牌放上货架,作为其自我救赎的计划之一。其擅长资产运作的CEO纳德利的最大计划,是将手中持有的所有资产与通用汽车合并。 说到克莱斯勒,不得不说说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公司,也就是奔驰汽车品牌的持有者。 2007年,戴姆勒公司首席执行官迪特尔•策彻在接受德国《星期日世界报》采访时说,收购其他汽车品牌并不能增强公司实力。他表示,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收购后,公司发现通过收购其他汽车品牌以分担自己品牌风险的做法收获甚微。 “我们拥有行业顶级品牌奔驰,整合其他汽车品牌的做法反而可能拖累我们,无论从支持奔驰品牌还是从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来看,收购都一无所获。”策彻说。现对于戴姆勒公司,德国宝马公司则“醒悟”得较早:宝马公司在2000年出售了负债累累的英国罗孚品牌。 从历史的购并案例看,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或产品占据全线市场是不可能的。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