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的动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走到了WTO的门口;虽然还有些烫手,但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终将为多数企业所用;由于竞争的过度,许多企业正承受着微利甚至无利的痛苦……在内外环境变化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成了许多企业必须面对的尖锐课题,于是,创新与变革成了企业突围的当然选择。那么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在哪里呢?答案是: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内部是否鼓励创新(是否有一个系统性开发创新的机制,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创新的态度);另一方面便是来自于顾客。
事实上,由于“惰性”的作用,许多“创新”常常中途夭折。关于惰性,人皆有之,惰性是人的本性之一,由人组成的企业也同样具有惰性。企业的惰性表现在因循守旧,顽固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看不惯标新立异,对创新持消极态度甚至采取打压的做法,使企业白白丧失了许多发展的大好时机。应该说,这是企业的通病。事实上,许多企业最前线的人员(如市场人员、技术开发人员)都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创意,但由于与公司的经营重点关系不大,或由于缺少高层主管的支持而大多归于失败。任何创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并需要承担相当的风险,这些方面会给高层主管带来一定的压力。利弊权衡之下,许多高层主管最终选择低风险策略,许多创新由此被牺牲掉。一个企业要想有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创新,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性鼓励开发创新的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有开放的头脑,要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对前线人员的创新给与全方位的支持,鼓励他们多与顾客接触,多动脑筋,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实际上,在每一项成功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创新的踪影。有一家公司定期把各种机会描绘在一个立方体上,三根轴分别代表某个类别产品的潜在使用者、产品的潜在用途和可能带给顾客的好处。每个方格代表一种可能的机会,找出空白的方格,构思可能弥补这些空白的产品。利用立方体,公司找到了创新机制的方向,并照此前进。
关于创新,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积极体察顾客的经历,了解顾客的不满之处。不要指望通过向顾客询问而获知其需求,他们几乎从来都不知道答案。因为很少有人能预知自己的行为,或了解自己采取购买行为的初始动机;也没有顾客能准确预测愿意为新产品支付的价格。事实上,顾客所能做的就是表达心中的不满。让这些不满来引导你寻找创新的机会吧,因为最重要的不是现有产品的某些特定的不足,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顾客不满(如顾客因无暇使用产品而产生挫折感、产品使用不便、未从产品中获得归属感等)。通过这些“不满”,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探讨顾客如何看待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将顾客的不满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动力。
要了解这些不满,就要和顾客面对面地做深入的交流。务必在真实的环境中作实地接触。看看顾客如何在居住、生活、娱乐的地方使用你的产品。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接近顾客,更是体察顾客的经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走出公司,到“前线”亲身体验一下一般顾客在销售服务过程中的经历。倘能如此,你将获得宝贵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刺激你产生新的想法。
事实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研究顾客购买和使用的全过程:顾客实际如何使用产品?他们是否会经常忽略产品说明书或擅自更改使用方式?他们如何发现你始料未及的产品新用途?他们如何定义产品的质量?如何确认产品是否性能优越?等等。这样,你就能从根本上找出新产品及其价值定位,而不必在质量、成本和时间上做过多的权衡取舍。
所有上述这些都要求投入较多的人力,也需要面对一定的、甚至巨大的挑战。新构想来之不易,但挥之即去。它们必须不断克服障碍,才能获得批准,而这一漫长的过程常常使这些构想中途夭折。
最接近顾客的人最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但这些资料往往不被人所知,不被人所重视。高高在上的管理层由经验形成的想法,跟实际难免有一定的差距。其实,对他们来说,协助前线人员倾听顾客到底在说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并跳出框框作决策,往往会更容易。当然,高层主管需要更敢于冒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使之付诸实施。
“突破性”的创新者在创意产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管理高层的支持和参与,并需要主管们承担创新的风险和责任。倘能如此,他们将会发现根本没有完全成熟而不需要发展的企业。因为,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企业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