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料紧盯饭局时机的危险 之前,餐饮渠道、饭局时机,似乎只能喝点可乐、雪碧、果汁,或者啤酒、白酒等餐桌饮料。至于更细分的不同饭局时机的饮料,则无明显的区隔。但在酒品类里做的比较透彻,它从人群入手,商务就喝白酒、浪漫就喝红酒、年轻人聚会就喝点啤酒,家庭聚会更适合来点全家都能喝的、更健康的黄酒。 在饮料品类里,王老吉率先突破饮料核心特性“解渴”的局限,直接切入餐饮消费时机,从“辣、烤、炸”入手,提出“怕上火”的隐性诉求,顺利占据心智认知,成为一个大品类。 现在,淡竹叶、酸梅汤、苹果醋等新兴品类都想进入这个饭局时机,俨然在争夺这个独木桥。王老吉成功过桥,下面的后来者能否抢占下一块市场呢? 淡竹叶——去你的油腻 很明显,在普通消费者的心智中,用竹子的叶子作成的饮料和解油腻没有任何关联,也没这样的常识。竹子的叶子,也不是广泛认同的好饮料的原料。虽然竹子是典型的中国元素,具备心智资源开发的潜力,但和饮料认知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注定了竹饮料不会有太大的前景。我们千万不能忽略王老吉的品类名“凉茶”两个字的心智联想。 通过了解我们才发现,淡竹叶并不是“竹子的叶子”,而是一种植物名。这点就更加深了传播和认知的障碍。原来顾客心智认知和企业传播的不是一个概念。扭转这个认知,需要企业花大力气去教育。 当下,有竹饮料企业提出“非凉茶,防上火”,直接和王老吉链接的做法倒是比淡竹叶从“解油腻”切入餐饮来的巧妙点。但,“防上火”字眼的传播存在违反广告法的嫌疑,未必能通过审核。“竹叶黄酮”的功能诉求更不是个好策略,饮料本身就不应该具备很高深的功效联想。 “解油腻”、“防上火”的竹饮料两派诉求,分散了品类传播的焦点,给消费者的认知造成了模糊,模棱两可,购买理由互相冲撞,不利于整个品类的成长。这点,是和凉茶品类成长的明显不同,凉茶成长的环境优于竹饮料。 酸梅汤——饭后来一瓶,清爽不油腻 酸梅汤是个很有心智基础、广泛认知的品类,也是必然产生大品牌的品类。 据传言:酸梅汤源自清朝皇宫御方,满族执政者保持了狩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喜吃肉食,所以用玉米面发酵的方式发明了酸汤子,来去除油腻开胃生津。传说是乾隆修改了配方,加入了去油解腻的乌梅,饭前饭后必喝此汤。随后,秘方由御医传入民间,民间将其改造成了夏季消暑开胃的饮料,经过了京城百姓的再创造,全国广泛流传。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最初酸梅汤确实为了解油腻而发明,但,广泛存在在顾客心智中的却是解暑气的“清凉饮料”。这点虽然有些偏差,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将单纯地诉求“解油腻”调整为了“清爽不油腻”,强调“清爽”更适合夏季,来顺应顾客心智。 顺理成章,解油腻应该是饭后的需求,所以提出“饭后来一瓶”。当然,这点是和王老吉餐中时机的区隔。 比较麻烦的是,抢占酸梅汤之战,也和王老吉抢占预防上火饮料凉茶之战也有所不同。因为康师傅早已嗅出这块市场的潜力,提前进入,加上渠道优势和终端力度,使这场战役的走向变得不那么清晰。尽管,九龙斋产品有天然熬制的高档优势,但,让消费者认识到康师傅调制的差异,传播是办不到的,消费者口感也很难觉察的那么清晰。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