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业离“厂商联盟”还有多远? 中国From EMKT.com.cn汽车自主品牌比亚迪最近陷入了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中。原因无非是:凭借整车生产商自身的优势,对加盟的经销商或者4S店进行“盘剥”或“压榨”。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湖南、山东、浙江、四川、河南等地的经销商因为不堪比亚迪的“销售模式”,谈判无果之后,最终选择“退网”。 “退网事件”其实并不复杂,其核心是比亚迪厂家对经销商的“商务政策”,就类似于我们熟知的经销商考核制度和市场政策。按道理,也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口诛笔伐集中的焦点是:厂家给经销商制造“陷阱”,最终绑架和套牢经销商利润。 我们都知道,市场的规律就是不进则退,每年的销量只有增长这条路,别无选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汽车销量在去年就已经达到1400多万辆,跃居世界第一,看到这些数据,大家都很兴奋。当然,笔者对于这个数据其实并不感冒。唯一能说明问题的是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很好,也就预示着自然增长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自主品牌当然有理由雄心万丈。比亚迪宣称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的两大目标据不难理解了。 既然比亚迪定出了这两个目标,那么,往下分解这个目标的压力就会层层加吗,下到区域市场,可能就跟当初的设想出现了差异,肯定是增加了某个百分点,这就是目标设定和分解的中国特色,必竟是命令下达方式来分解的年度或者季度目标。 笔者认为,比亚迪在目标下达和执行上,“方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就是“方式”问题。销量的压力会迫使区域业务人员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公司或者经销商利益,一旦公司对业务人员考核监控到位,业务人员只能牺牲经销商的利益;也就是经销商说的:业务人员和公司联合起来“欺诈”经销商。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当当发生在汽车业身上,凡事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企业和行业都会碰到。多年以前,经销商经常反应,现在还会继续反应这样的问题:卖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赚不到钱,只是企业的搬运工;记得笔者在做西南某个市场的时候,经销商向笔者抱怨:做娃哈哈纯净水利润很低,就看年终的返利,如果销量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数量,返利就会少得可怜,也就等于这一年白做了,而明年的日子可能会更难过。可口可乐的经销商也有类似的抱怨,年终为了完成任务获得返利,有的经销商只能铤而走险:向其他市场冲货。 但多年以后,这些经销商在企业的发展中也不断壮大,当然了,压力会很大,因为每年的销量都会增加,所以永远不可能有“轻松完成销量”的一天。 但为什么到了汽车行业,一旦有压力,经销商就会“反感”、“拒绝”、“反水”、甚至“退网”呢?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