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日化外资收购传闻四起,甚嚣尘上 2010年8月到10月,在这短短的2个月内,日化外资收购传闻四起,甚嚣尘上。外资并购传闻不断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全球并购热潮的涌动?日化外资疯狂并购的背后是一场怎样的市场博弈? 收购传闻一:丁家宜18亿“外嫁”法国科蒂集团。 2010年8月,行业盛传“丁家宜”将以18亿元“外嫁”全球第一香水制造商、第七大化妆品公司——法国科蒂集团(COTY)。 “被收购方”丁家宜:从2009年开始就在接触多家外资企业,其中就包括法国科蒂集团,我们只是与COTY集团洽谈过策略联盟事宜,目前双方尚未展开任何实质合作。而COTY集团的相关人士表示不会回应此事。 “被收购”原因:丁家宜为了持续发展,选择“被收购”,主要是由于民族品牌在终端市场遭受不平等待遇(终端费用高,堆头促销档期不合理等),生存空间狭小,看不到未来。 “收购”理由:科蒂并购丁家宜,显然是丁家宜成熟的大众品牌形象,以及美白、保湿、防晒系列的领先地位,以及庞大的KA和10000多家精品专卖店渠道。这些“优势资源”,对始终游移在中国大众化妆品市场外围的科蒂集团,必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收购”障碍:价格。 收购传闻二:联合利华即将“迎娶”美国雅碧涛。 2010年9月,联合利华公司已经同意斥资37亿美元收购Alberto Culver公司旗下的VO5及Nexxus两个美发护发品牌。如果收购成功,联合利华也由此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美发、护发产品生产商。 “被收购”原因 :不详、不懂,在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财季中,雅碧涛的销售额增长率将超过10%,净利润为4720万美元,合每股47美分。上年同期的净利近2800万美元,合每股28美分。 “收购”理由:联合利华可以通过Alberto Culver公司旗下的VO5及Nexxus两个美发护发品牌,大力拓展美发护发市场,同时有效抗衡宝洁在这个领域的高度垄断。 “收购”障碍:联合利华要进行同业并购,除了双方要达成价格及合同细则外,能否成功闯关美国和欧盟《反垄断法》是关键一步。 收购传闻三:宝洁CEO称有意收购德国拜尔斯多夫。 2010年9月,据外媒报道,宝洁公司(PG)的CEO麦睿博(Robert McDonald)表示,有意收购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Beiersdorf)。 “被收购”原因 :据汤森路透集团提供的数据,拜尔斯多夫的市值约为107.9亿欧元(147亿美元),还不到宝洁1732亿美元市值的十分之一。目前拜尔斯多夫的内部业绩增长疲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消费者纷纷转向了更廉价的美容产品。 “收购”理由:若宝洁“吞下”拜尔斯道夫,在全球能够与联合利华、欧莱雅一起形成强势的“三足鼎立”寡头垄断局面;在中国市场,宝洁将利用“妮维雅”与“玉兰油”共同对抗欧莱雅,通过丝宝日化(舒蕾、美涛、风影、顺爽)四品牌一方面加强其在KA的竞争,同时解决其三次下乡“无果”的尴尬。 “收购”障碍:Maxingvest目前并不想出售拜尔斯多夫的多数股份(拜尔斯多夫略多于半数的股份归属德国亿万富翁赫兹(Herz)家族所有,赫兹通过投资公司Maxingvest控制着拜尔斯多夫)。 收购传闻四:欧莱雅掷190亿美元,图谋收购雅芳。 2010年10月,雅芳在中国推行全直销试点之际,欧洲多家媒体报道,著名品牌欧莱雅拟以44美元/股的价格收购雅芳,收购总价达到190亿美元。如果收购成功,将创造直销化妆品企业并购最高纪录。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双方公司的确认。 “被收购”原因 :雅芳近几年业绩欠佳,多年连续亏损,已经与龙头老大“安利”相去甚远,已掉入直销行业的第二梯队。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已经被戏称为“听话的孩子,不听话的业绩”。 “收购”理由:通过渠道“补缺”(直销渠道),实现欧莱雅快速扩张,进一步拉开与宝洁的距离。 “收购”障碍:双方的需求和收购价格。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