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图腾》PK《狼图腾》--天然璞“玉”与人造美“石”的较量 一、《熊图腾》与《狼图腾》的概述 1、《熊图腾》根深蒂固,根植于现实土壤 中国From EMKT.com.cn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著立的《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由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出版,这是一本通过“第三、四重证据”研究方法,从文本返回物质本身,从学院派理论演绎跃进到实证考据,为的是揭示熊的文化意蕴,破解来自大自然的熊何时进入到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中,又是如何被先民赋予信仰意义、宗教价值和神话想象的。更重要的是从欧亚美三大洲的广阔背景中揭示“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和共通性。作者在一年之中,五出长城、两下长江,国内行程两三万公里,国外考察里程难于统计,作者长年累月沉浸于充满神秘却又有无限诱惑的探秘之旅:去长城边的牛河梁朝圣,发掘被遗忘的林西石熊,探寻没有熊的国度的熊图腾,倾听欧亚大陆的熊祖神话、、、、、、作者从上万张独家拍摄收藏的图片库中精选了500余幅图片为世人解读中华文明的开创初期一个充满玄机、鲜为人知的神秘密码——熊图腾,纪实性的悬念迭起,丰富的知识含量,大量的珍稀图片,让世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悟祖先的源起。 《熊图腾》问世后,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在全球掀起了“寻宗探祖”熊氏源起探秘浪潮,“熊图腾”在旅游界、考古界、文物界、收藏界、美术界、学术界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世人将被自己熟视无睹的散乱于欧亚美三大洲的“熊符号”重新拾掇了起来,顿悟“熊图腾”的灵魂和命脉,《熊图腾》还引发中外文化学术的广泛争议,在国内引发了中国人到底是龙的传人,还是熊的传人的热议(没有任何人愿意提出“狼的传人”的异议),在国外,韩国人极力主张“熊图腾”的发源地在韩国。 2、《狼图腾》文学加工,塑造于概念之中 《狼图腾》一书,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近乎自传体的叙事视角,引领读者进入狼的活生生的世界。狼的团队精神、狼的狡猾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战术分工,以及狼的威武不屈的独立性格和尊严,狼对维护自然生态、促进人类文明进化的贡献等等,构成了小说的故事主体。“狼图腾”在文本中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来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其一:“狼图腾”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局部区域(内蒙漠北)存在事实,展示草原的原生态、牧民的集群式生活、回放逝去的草原历史和塑造虚构的小说人物;其二:游牧民族为什么信仰“狼图腾”,通过群狼与小狼的故事以及情节走向来诠释,故事的编织与现实社会形态并无内在的逻辑和关联;其三:“狼图腾”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的深度作用力,经过“纵深探掘”后人为地下结语,与主题游离突兀的硬伤极为明显。《狼图腾》面市后,深受企业工薪一族以及崇尚狼性的社会组织喜爱,其在精心的包装策划推广下,热卖了几百万册,还被国外的导演相中,准备将其搬上荧幕。 二、“熊狼图腾”符号的缘起 1、《熊图腾》的缘起:中心化的四重证据 熊姓出自黄帝,而黄帝又是伏羲的后裔。众所周知,依据众多史料记载,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黄帝后裔楚国的历代君王也均以“熊”为姓,这个家族是以“熊”为崇拜物的氏族。我们知道,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占现在我国百家姓的一大半,熊姓亦是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我们的社会在经济与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几乎丢失殆尽。我们的祖先源自何方、孕自何物?我们到底是龙的传人?还是熊的传人?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推移这一谜团越滚越大,为了揭开这一困扰世人好几百个世纪的“谜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先生肩负使命、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熊图腾》,为的是早日为世人揭开“中华祖先起源”的谜底。 然而《熊图腾》这一研究课题牵涉面较广、素材散乱分布于世界各地收集起来较为困难,另者“地球村”各族文化的差异,要做到公信权威地解读破译相当困难,倘若再因循守旧、沿用过去那种闭门造车、引经据典、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必然会“赶熊熊上刀架”——杀熊取胆,本末倒置!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无中生有”的“臆想+虚构+捏造+幻像”的“纸上谈熊”的做法,叶舒宪先生决定自我突破、超越自我,采用了自己从未尝试过的写作形式,希望通过“信、雅、达”有凭据可视化的形式,把探索和思考的过程,真实而饶有趣味地呈现给世人。援引叶舒宪先生的话说:“熊图腾产生于史前,少有文字记载,所以仅凭文字证据远远不够,我是采用四重证据法。“文字记载”:第一重;“甲骨金文”:第二重;“图片影像”:第三重;“实地实物”:第四重。和大多数学者注重文字不同,我更注重第三四重证据。” 《熊图腾》取材于欧亚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作者先从探询牛河梁熊头之谜起,到从考古材料剖析中国史前熊女神,到探悉辽阔的北方布里亚特和达尔哈特人的祭熊仪式以及世代相传的“人熊接触”的民间故事,到探析俄国学者地理学家II.K.卡扎罗夫于19世纪末在漠南蒙古地区旅行时记录了一则柴达木盆地的蒙古人把熊作为自己祖先的故事,再到探究欧洲古芬兰的卡累利阿人、莱呵米人、亚洲的埃文基(通古斯)人、优卡吉尔人、鄂伦春、鄂温克人都普遍存在着十分相近的熊崇拜习俗。到探寻西伯利亚的吉利亚克人每年举行依次杀熊分食熊肉的节日的由来,由此得知类似风俗都与图腾崇拜的宗教活动有关。以及条分缕析地解读印第安人的图腾制度,作者尽可能深入一线获取第一手的素材,然后通过“文化人类学”的“原型—神话—仪式—图腾”等“四位一体”的研究体系进行比较对照剖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完成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理有据的《熊图腾》。 2、《狼图腾》的由来:边缘化的概念演绎 《狼图腾》姜戎在草原上与狼共舞达11年之久。他掏过狼窝,养过小狼,亲眼目睹过狼与黄羊、狼与人、狼与马群的大小无数次战役。正是狼的品质和草原人对狼的图腾崇拜,以及13世纪蒙古骑兵的征战之谜,使姜戎沉迷其中达30年之久,最后用了差不多6年的时间创作了小说《狼图腾》。《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 《狼图腾》创作源自于对“草原功能、游牧文化”的眷恋与思索,以及对温柔敦厚“绵羊习性”的抨击。先说对草原功能的界定,作者认为草原最大的功能不是生产牛羊肉,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生态屏障,第二个功能是民族文化的摇篮,第三个功能是人类智慧的土壤,我们因为生产牛羊肉把最主要的功能丧失了——保护草原是最重要,因而在《狼图腾》里有不少篇章用来描绘草原的原生态,这些铺垫渲染其实都是为了“引狼出洞”,并为其提供“训练场”、“搏杀场”、“屠宰场”。其次,再来透析作者心目中的“游牧文化”,作者认为“游牧文化”因为它的流动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其有三个特性,一个是流动性,来回走,这是“暗来明去”流浪野狼的狡猾本性。一个是集体性,集体化,群体劳作,这是众志成城“狼性团队”的合群秉性。游牧文化还有第三个特点: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蒙古人把水草放在第一位,把牲畜放在第二位,把自己放在第三位。昭示了狼“进可攻退可守”的优越性,狼作为食物链条上的“肉食动物”,向下可吃食草动物,向上可吃比自己庞大的肉食动物,包括人在内。最后,再来说说其对“绵羊习性”的唾弃,作者认为为何成吉思汗能随心所欲地将蒙古国的版图扩大、沙皇为何能接二连三地征服世界,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着狼性血液、狼性精神。 作者认为,在我们伟大民族复兴、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化的今天,应当发扬狼的精神,以狼的独立和尊严,以狼的进取和不屈,去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品格和魅力,是该书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人对草原资源的无限索取和不断开垦,对狼的偏见和草原生物链的破坏,使得后代人不得不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是该书的主题之二。狼的精神和图腾,早期的游牧民族对狼这个令人敬佩的对手的崇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之一。 不管作者的“先行的主题论”有多少,是什么?回到小说本身来看,用某著名文学评论家的话说:“狼性”和“羊性”之对比为其主要观念框架,其每一篇章前面都要“引经据典”(这属于最为“轻飘失实”的第一重证据“文字记载”)——《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还有陈寅恪、范文澜等现代著名史学家的观点、论述,其还拉入了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史论,真可谓古今中外地为“狼文化”寻找正统的合法性,其中,有些历史记载的荒谬一目了然,但作者却煞有介事地用这些愚昧时代的传统来证明汉民族原本的狼性血脉,确立了妄图颠覆中华民族作为“文明之邦、自强之邦、礼仪之邦”的伪命题——《狼图腾》,其由“故事+史料+臆断+幻象”构成,属于用“文学创作”来解读“图腾文化”。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