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心理学研究系列(四):2011年上海农民工与大学生就业心理若干问题研究 2011年上海农民工总数预计维持在400万人,白领人数维持在280万人,大学毕业生供应量预计达到700万,企业提供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岗位预计在15万个,其中相当一部分面向技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本文主要讨论上海地区农民工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抛砖引玉。 一、2011年上海地区农民工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 2011年上海地区物价上涨,农民工工资幅度继续维持在1500-2500之间,这个工资区间占农民工总数的80%。大约10%的农民工成为企业中的主管级和骨干员工后,收入水平维持在2600-4000之间。这里的农民工群体的定义,主要是到上海打工的、没有上海户口、不具备大专以上的正规学历的外地农村、城镇人员。其中,月收入在1500-2500之间的农民工,其租房成本一般集中在300-800元每月之间,其中500元以下的比例占了总数的80%。预计整个2011年,农民工群体收入中,40%以上的收入将用在租房、吃饭、交通等方面。用恩格尔系数计算的话,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富裕;20%-30%为相对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From EMKT.com.cn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超过60%,中国是贫困国家,温饱还没有解决。当时中国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两亿四千八百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不断下降。到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6%,城镇居民家庭约37%,加权平均约40%,就是说已经达到小康状态。目前,上海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基本能达到过去说的小康状态,只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剧的贫富差异使得这种差异的心理落差感受掩盖了物质生活的进步情况。 笔者长期在企业管理一线实践,直接面对面地和一线农民工、大学生、企业白领、普通职员等接触,有切身感受。总体说来,2011年农民工心理问题主要如下: 1. 对收入水平自我评估认为偏低的心理。 2. 工作稳定性差,缺乏职业稳定感和安全感的心理。 3. 对企业人文关怀进一步诉求的心理。 4. 对劳动合同执行规范化要求的心理。 5. 对规范企业作息制度、管理制度的诉求心理。 绝大部分农民工自认收入水平低。内心心理定位认同自己的城市边缘人状态。对所在企业的认同度、安全感低,缺乏归属感心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仇富心理。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