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冬季再次来临? 从2010-2011年,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来自政府、媒体和消费者不断质疑,国家对医药行业宏观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企业的发展,使整个医药行业再次处于低迷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药品连续降价、新版GMP颁布、抗生素限用、招投标改革、“十二五”规划、天价药曝光等方面。从国家到地方密集政策的颁布已经产生叠加效应,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医药行业温度又一次降至冰点,很多医药人目不暇接,晕头转向,几乎所有的医药企业都为之瞠目结舌,制药企业更是如热锅蚂蚁,也不敢再贸然行动,就连各地主管卫生医药招标的机构也在延期招标,对国家政策继续观望,很对地区的招标已经推迟再推迟。邻近岁末,大家更感觉到中国From EMKT.com.cn医药的形势犹如当前的叙利亚、伊朗局势一样,有种“山雨未来风满楼”的紧迫感,仿佛我们又回到了5年前的2006年,所有医药人都在感觉未来不久关于医药改革的“大风暴”可能将会扑面而来!作为最特殊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难道真的会5年一个轮回吗!?难道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要再次进入“冰冻期”!?我们每一个医药人在2012这个让世人不踏实的年份,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以下,笔者将从廉政风暴、医药降价、招投标、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与各位同道讨论一二。 一、廉政风暴,离我们多远? 商业贿赂一直国家打击的重点,也是中国医药改革最难短期斩断的一块利益链,现如今,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已是“箭在弦上,而不得不发!”。“以药养医”这一广受社会诟病的“毒瘤”将会被慢慢摘除。 早在2011年11月2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曾表示,破除“以药养医”首先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改革我们自己一些体制机制,调整我们一些政策。 1月5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的第一条即是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2012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1月10日,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十二五”期间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一方面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这支队伍,医生不再做“替罪羊”,医生不要被腐蚀。 2012年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医疗机构必须与药品企业签订廉洁协议,明确不得收,送商业贿赂!会议还提出,将逐步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堵住商业贿赂这一“后门”,打开合法收入待遇这一“前门”。 不难想象,2012年,反商业贿赂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去年江西、浙江、江苏等很多地区已经见证了“紧张气氛”在包围着我们,因此,今年关于医院医生方面的反商业贿赂将会重燃,廉政风暴会全面展开,其力度可能不会逊于2006年的那个秋冬季节。 二、医药降价,外资能否躲过? 为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规范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工作,明确调查原则、内容、方法和程序,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已经从2011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相信所有生产企业已经按照发改委的要求上报了企业及产品相关信息资料,但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未来价格调整的方案值得每一家企业认真思考,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方而不被动。 笔者曾多次说过,每年的药品价格调整一直伴随着20来年的医疗改革,并扮演着每年医药改革的“中坚”力量,成为每年每次医改的头号“大餐”,相信在2012年新医改的刚性指标下,药品价格的再次下调更不会有什么悬念,还是降多降少或降几次的问题!这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大范围的出厂价格调查,其目的和意义已显而易见,一方面是为了应对2011年年末时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接连报道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连续报道,其中多次提到最高零售价制定明显偏高,制定《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以此缓解舆论对发改委的压力,另一方面为新一轮(第二十九次)药品价格调整提供依据。 我在博文《戏说2011年中国医药》提过,多年来媒体总是在不断曝光暴利药问题,但与此同时,很多药物价格在过去一轮一轮降价后已至企业盈亏平衡点甚至无利可图而不得不退市的问题并未见到各种报道,这充分暴露了我国药品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药品定价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可降也可升,暴利药要降,绝不手软;但对于很多临近企业盈亏平衡点良心药要适当提价,鼓励企业保质保量的生产,药品也是商品,是商品就应遵守动态的市场调节机制。笔者曾多次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的单味药“脑血康片”零售价在 2006 年 12 月份被国家发改委拦腰斩断达 50% ,而 2007 年初水蛭的价格是 50-70 元(千克价,下同), 2008 年上涨 160-180 元, 2009 年再涨至 350-365 元, 2010 年价格突破 700 元大关,暴涨至 730-750 元, 2111 年又紧跟 CPI 升至 820-830 元。五年时间原材料涨了 15 倍,想想看,在如此物价暴涨的压力下,而药品的价格一直固定不变,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价格政策何以使得企业生存和发展!? 另外,这次的全国范围内的出厂价格调查,仅仅是针对内资企业,那针对外资企业的价格调查如何进行?一直备受国人诟病的“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能在新一轮的价格调整中与国人“平起平坐”吗?那依据又在哪里呢?还望发改能给老百姓一个说法。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