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构中国电商:到底是资本寒冬还是探春之旅 1999年,在很多人印象中是“阿拉伯故事里那个快乐的青年”马云,在如今被誉为电商之都的杭州,创建了一家名叫“阿里巴巴”的网站,自此,一种叫做“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及其催生的中国电商企业,搭上了超速发展的列车,驶向了通往财富神坛的轨道。 而十余年之后的今天,电子商务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很多经营者的必然选择,B2B、C2C 、B2C、O2O……一连串陌生的名词及其代表的商业模式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年磨一剑。十年间,中国电子商务从被视为蛮荒发展到如今的主流,从不被认可到巨额风投资本注入,从纯电商方兴未艾到传统企业大举触网,电子商务的星星之火终呈燎原之势。但,谁也不曾料到,狂飙突进的中国电商,会于2011遭遇本命年的尴尬,开始进入寒冬,且时至今日,仍无回暖迹象。 电商资本寒冬 曾几何时,被冠以互联网“轻公司”、新商业模式的中国电商,吸引无数簇拥者前仆后继征战蓝海,于是相继催生了一批又一批追逐在电商财富路的执着追梦人,并以电商特色的几何裂变增长速度,造就了在当时看来成功已名副其实的电商“梦之队”。 而先后走向资本殿堂、接受资本洗礼并为媒体镁光灯广泛聚焦的电商明星企业,无疑加剧了贵为新商业模式却无法摆脱商业自诞生起就追逐资本的贪婪本质。 时光的指针轮回到2010年10月26日。这一天,号称“国内B2C第一股” 的麦考林在美国纳斯达克风光上市,开始接受资本市场的垂青。一月后的12月8日晚,在电商市场摸爬滚打了11年的中国又一电商企业当当网,也最终在纽交所演绎了B2C剩者为王的故事。半年之内, 2家B2C公司先后成功上市,点燃了那些以实现上市、驰骋资本市场为目的的电商追梦人心中再也难以泯灭的渴望,中国电商企业咆哮的上市欲望,犹如黄河泛滥般一发不可收拾。 从2009至今,先后传出IPO消息的拉手网、5173、走秀网、窝窝团、凡客、京东等,亦真亦假,无一不是火速发展欲望膨胀想要一夜成名纵横资本市场的案例。 但物极必反。古往今来,概莫如此。发展蓬勃来势汹汹的中国电商企业,却于2011年搭乘的,不再是开往资本春天的地铁,而是“一趟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从年初投融资环境异常火热,到年中后资本市场乍暖还寒,从电商行业风光无限,到被推向泡沫风口浪尖,从新贵轻公司,到被质疑“模式之殇”,2011年,中国电商虽平稳发展却险象环生,并最终于下半年爬上了资本市场盛极而衰的分水岭,驶入电商资本寒冬。 而这寒冬的背后,并非支撑电商商业模式存在的中国消费市场萎缩,毕竟2011整体交易高达7800亿元的中国网购交易市场,无论基数抑或增长速度,都毋庸置疑,而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的中国电商,一方面,面临的投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因此导致的资金链迅速吃紧,而野蛮增长疯狂扩张的步伐,更加剧了资本压力。 电商寒冬不得不提及的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商企业普遍尚未盈利的现实窘况。习惯了快速奔跑、并且只有快速奔跑才能最终不被淘汰的中国电商企业,在竞争业已激烈的市场环境,面临着一无投融资,二无盈利,还需要快速奔跑扩张的“三难”境地。个中辛苦,唯有电商企业自知。 但这不可成为电商企业整体困境的借口。 固然造成中国电商企业资本寒冬的原因众多,但“势力的”资本因电商整体未盈利而看轻甚至看衰电商导致的少投资甚至不投资,最终致使电商企业与投资方牵手无望,寒冬依旧。而频频发生在电商同行的价格战,让本来薄利的电商,刀口舔血。 自助者天助。提高电商企业自身的财务表现,让更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势力资本青睐,是摆在中国电商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