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供奶带给我们的思考 国人对洋品牌的热衷和追捧是有历史渊源的,最热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人们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巨大,而国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连产品都无法提供,所以,那时对洋品牌的青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甚至一些国内品牌,在创建之初,也大都倾向于起一个带有洋味的名字,以彰显表明自己的不凡和背景,谋得一些市场份额和利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信心不足,“崇洋”心理严重泛滥,“网购”奶粉乱象丛生,甚至出现了中国特供奶这样的市场扭曲现象。 以“纽瑞滋”为代表的专供中国特供奶 近日,一名网友打算网购一批“纽瑞滋”奶粉,却发现该产品在原产地“无迹可寻”,疑似“假洋牌”。有记者调查后发现,“纽瑞滋”奶粉由新西兰两家公司代理生产,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是一款独具特色的“中国特供奶”。 “纽瑞滋”奶粉并非第一次遭受质疑。2011年9月18日,苏州《新闻夜班车》栏目曾报道“‘纽瑞滋’奶罐上只留了固定信箱、却没有标明生产地址”等事宜,大多数网民在得知消息后非常担忧。 对此,上海纽瑞滋乳品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鄢志勇表示,“纽瑞滋”所有产品都是100%新西兰原装进口,没在当地看到是因为该品牌配方主要针对中国宝宝配置,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经证实,“纽瑞滋”奶粉的确是在新西兰注册、生产并进口的,不过只针对中国市场。 鄢志勇表示,纽瑞滋控股有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旗下子公司新西兰纽瑞滋公司在新西兰注册,主要负责奶粉配方的研发和品控,上海纽瑞滋乳品有限公司则主要负责产品销售。目前“纽瑞滋”旗下婴儿配方奶粉等主食产品均授权给新西兰善腾(Sutton)集团生产,其他辅食产品则授权给新西兰GMP制药集团生产,生产厂家均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市;产品入境手续齐全,并在官网上有所展示。 新西兰善腾(Sutton)集团和GMP集团是否真如“纽瑞滋”所说代理其产品呢?善腾集团工作人员回复说,自2010年3月开始,集团确实开始生产“纽瑞滋”旗下婴儿配方奶粉。GMP集团负责亚洲市场的John Lee先生亦对媒体记者表示,GMP本是一家澳洲企业,2001年看中新西兰市场并建立分公司,主要负责保健品的OEM外加工;四、五年前从牛初乳产品开始与“纽瑞滋”合作,目前代理生产“纽瑞滋”旗下众多保健产品。此外,新西兰政府的商标官网上查询显示:Nouriz、GMP和Sutton等的确都在新西兰奥克兰市注册,其中“纽瑞滋”注册地址和奶罐上提供的邮政地址相同。 “纽瑞滋”产品由工厂负责生产合格后,交由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检测合格方可领取健康证进行出口,并由中国海关核查,检验检疫局检测合格后颁发卫检证书,方会进入销售环节。也就是说,“纽瑞滋”奶粉的确是在新西兰注册、生产并进口的,不过只针对中国市场,其奶罐上的CIQ标志是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检验合格的进口商品给予的凭证。 纽瑞滋掀开了中国特供奶的面纱,其原装进口的事实大家都能明白,但其新西兰顶级品牌一说无异于拿消费者当傻子来忽悠,其做法必然引起人们的不满。后来国人发现,多个洋品牌奶粉实为华人在海外注册加工,专供中国市场,在当地不销售也无知名度。 “纽瑞滋”并非唯一一个“只针对中国市场”的“洋品牌”,此前“纽之健”、“纽利兹”等品牌大多有类似的特征:在新西兰注册时间不长,且公司注册人多为华人,并请当地企业代为加工。虽然最后证实“纽之健”的确是原装进口,但它成立时间短、在当地没有太大名气却宣称为“新西兰顶级品牌” 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仍遭到消费者诟病。 明明是华人注册控制、只针对国内市场的“中国特供奶”,却热衷披上“洋马甲”、以“洋品牌”示人;明明原本毫无名气、注册生产时间有限,却动辄宣称为“新西兰顶级品牌”。如此“假洋鬼子”式的“中国特供奶”,无疑具有明显的欺诈嫌疑———至少,这样的营销From EMKT.com.cn方式和策略,是远远谈不上诚信和厚道的。但是,面对这种“中国特供奶”泛滥的局面,我们又能怨谁呢?如果只怨炮制“中国特供奶”的“假洋鬼子”,显然并不完全客观公允。一方面,“纽瑞滋”等“中国特供奶”虽然在品牌宣传上显得不够厚道,但笔者调查发现,其“原装进口”的身份仍然还是真实的,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其存在质量问题———在生产和进口环节,都是取得了相关的检验合格手续的。 特供奶的出现,是谁的错? “进口洋品牌吃香,国产品牌备受冷落”实乃目前奶粉市场的不争事实。有调查显示,接近七成的被采访者都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品牌奶粉。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奶粉单月进口量都在1万吨以上。其中,婴幼儿奶粉进口量大幅增长,共进口2.2万吨,增长32.3%。目前外资品牌占领了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的80%。在这样一种市场行情下,作为逐利的商家,选择“中国特供奶”的方式来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心理,显然不值得苛责。 可是,如果因此便抱怨中国消费者盲目不理性的“崇洋”消费心理,无疑同样也并不公允公正。应该看到,近年来,虽然进口洋奶粉在国内市场上大行其道,但消费者所以做出这种选择,其实包含了太多不得已的无奈苦衷和委屈。比如,进口洋奶粉不断涨价———今年一年内在价格上便“四级跳”,高端进口配方奶粉价格已高达每桶300甚至400元,数倍于国产奶粉。再如,与国产奶粉一样,进口洋奶粉近来同样频曝各种“质量门”事件。这种背景下,国内消费者依然倾向选择洋奶粉,显然再次表明,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多么积极主动的“最优”选择,而不过是一种被动不得已的“次优”甚至“最不劣”选择。网友怀疑新西兰原装进口“纽瑞滋”(Nouriz)奶粉的身份,其实是发出一种暗示:若是真正的原装进口,我便放心。这是对于洋品牌的一种畸形迷恋,但其背后,也体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部分现状。 显然,在国内消费者看来,进口洋奶粉虽然并非完美天使,但相比从“大头娃娃奶粉”到“毒牛奶”,一再让人伤心,太过不争气、不堪继续信任的国产奶粉,仍然还是更值得姑且信任、暂时托付的。 答案无疑很明显,面对假洋品牌的“中国特供奶”泛滥,最该埋怨的不是特供奶的炮制者,更非“不理性”的消费者,而是国内奶粉的生产者、监管者。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国产奶粉生产者、监管者,能否从这种埋怨中读懂其中的委屈和无奈,并痛定思痛重新救赎国产奶粉的信誉? 在经历了三聚氰胺等事件之后,许多消费者纷纷转向洋品牌,只要是洋品牌,价格再高也无所谓,甚至是越高越买,买的其实就是一个放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未必会创造出需求,但需求一定会创造出供给。既然洋品牌的奶粉炙手可热,既然挂块洋牌子就可以获利颇丰,那么,在促使国外大品牌加速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吸引到一些小牌、杂牌甚至是“伪洋品牌”,也就不可避免了。 “疯狂主妇”香港扫货抢奶粉,“淘宝大牛”成箱订购致断货的现象开始不断出现。近期蒙牛“致癌门”事件又使进口奶粉抢购冲上了一个新高潮。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场占据60%至65%的份额,在高端奶粉场所占份额甚至已达90%以上。 与其说消费者抢的是奶粉,不如说是在抢安心。但是奶粉涨价、“中国特供奶”、质量参差不齐等事件一致说明:洋奶粉不尽可靠。洋奶粉不断爆出问题,恰好鞭挞了一些人的不理性消费观念。“崇洋媚外”虽是现状所迫,也得注意到“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就会念经,妄图以金钱买得永逸的想法,不切实际。 洋奶粉真的那么好吗? 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无奈不争气的是,一些民族品牌自毁前程。前不久的蒙牛癌症牛奶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即便是如此大型的企业也不能做到让消费者放心,刚何况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 国货不给力,成为消费者崇洋的最好理由。诚然,无论爱国情结多么浓烈,也不至于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以身试毒。然而,相比国内品牌,洋品牌果真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产品质量、更严格的标准么? 虽然说洋奶粉身份质疑事件暗示了对于洋品牌的依赖,但同时也爆出洋品牌的一些问题。即便品牌是真,质量也未见得好出多少。例如,一些洋品牌卖家用麦乳精等代替奶粉,或以国产廉价奶粉以次充好,冲的都是“家长迷信洋品牌奶粉”背后巨大的利益市场。而且,在国内、国外的双重标准下,很多洋品牌也放弃了自身坚持的道德操守,不惜以身试法,以假乱真。 洋奶粉近年来的频繁涨价,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其成本上涨的理由根本无法立足:国际奶源价格从2011年8月份开始下跌,从原来每吨曾高到3至4万元,到现在的低于2.8万元,根本不存在成本上涨的问题。中国市场上的不理性疯抢、囤货,导致“供不应求”局面,造成了目前屡次提价的尴尬。其次,“中国特供奶”给“崇洋媚外”的购奶者再吃了一次哑巴亏。有些无名的洋奶粉自称是外国顶级品牌,但却只在中国大陆销售;有些是品牌为真,却用麦乳精等代替真奶粉,或在瓶内以国产廉价奶粉为替代。如此一来,热水冲泡的不是放心奶粉,而是洋奶粉市场的泡沫。 奶粉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对婴儿后期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基础的作用。“爱他,就给他最好的”,如此的爱子之心,再合理不过。但选择一个产品的时候,要全面衡量它的质量,了解它的生产、销售历史,而不是只看表面产地或是品牌。不要盲目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中国人口袋里是比以前有钱了,但还要学会如何以富人的姿态正确消费,而不是用暴发户的姿态到国外去砸钱,反而让人钻了空子,看了笑话。 洋奶粉真的就能让国人心安理得的喝吗?或许我们又错了。这些所谓“中国特供奶”的“新西兰顶级品牌”,到底是个什么奶呢?中国的婴儿宝宝们能放心的喝吗?我们看到,新闻报导中将这种独特的“中国特供”洋品牌产品的出现归罪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崇洋”心理泛滥,因此此类洋奶粉应运而生。这种理解当然没有错,不然也不会出现经常有大陆人跑到港澳疯狂抢购洋品牌奶粉,甚至搞得香港澳门居民都一度无奶粉可买的境地,国人为什么会对洋奶粉趋之若鹜,这恐怕并非什么秘密,大头娃娃、结石宝宝的悲剧已经给出了答案,如今又冒出个黄曲霉素,让人对国产奶粉情何以堪?选择价格昂贵的洋品牌奶粉,实在也是出于无奈。至于责怪中国人在奶粉的选择上“崇洋媚外”,则实在不敢苟同,有了前因才会有后果,崇洋心理的形成,更是出于对自身安全极度担心的无奈,不然谁愿意花如此多的冤枉钱抢购价格不菲的洋奶粉呢? 现在的问题就是突然冒出的这些洋奶粉品牌,并非传统意义上那些众所周知的知名进口奶粉,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这些在国内被故意夸张成“新西兰顶级品牌”,已经至少涉及虚假宣传,甚至有欺诈消费者的嫌疑,尤其这件事的操纵者,或者说生产商其实就是深谙中国奶粉现状并明白国人心理的华人,不能不让人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我们有理由怀疑,是不是有中国人趁火打劫,利用目前国人普遍对国产品牌不信任的心理,转移生产基地,跑到国外打着洋品牌的旗号继续那些在国内的利欲熏心勾当呢?当然在国外或许生产商会受到更严厉的监管,或许并不存在国人所担心的质量问题,关键是这些并不在国外市场销售的奶粉,新西兰政府会不会按照本国的生产标准进行监管和检测呢?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它并不涉及新西兰的消费者利益,如果只是那些华人生产商利用国外的幌子,然后以“特供中国市场”的名义逃避监管,那质量或许就难以保障,至少不能让人放心。除非取消“特供”让这洋奶粉同时在国外销售,否则就难以让人信服。 所以生产这些莫名其妙的洋奶粉的华人商人们,千万别暗渡陈仓跑到国外继续坑害国人,尤其当我看到这些新西兰本地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品牌,到了国内就被夸张成了“新西兰顶级品牌”,更让人怀疑其诚信。其实我们知道,如果只要执行所在地质量标准,接受所在地质量部门监管,商人们根本没有必要弄虚作假的祭出什么“新西兰顶级品牌”的骗术,但正是因为被国人发现所谓的洋奶粉不过是“中国特供奶”时,这种质疑更加强烈。 经过三十多年市场经济洗礼之后,很多国产品牌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根基,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知名的国产品牌,绝少是有个“洋名”的。这说明,一个品牌之所以能站住脚,既不靠品牌是“中”还是“洋”,也不靠名字是“中”还是“洋”,而是靠质量、靠服务、靠信誉。而且,近些年,在很多领域,国产品牌的产品与洋品牌的产品在质量、服务上已经相差无几,甚至做得更好,加之国人支持国货的心也日渐浓烈,可以说,国产品牌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可惜的是,在国产品牌局面大开,越来越受到国人喜爱的情况下,一些国产品牌,尤其是一些食品领域的国产品牌,却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断冒出的质量问题,将其一再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拙劣的危机公关,更是让其信誉一降再降。 如果没有质量问题,而且进入国内市场的渠道也是合法的,这样的“专供”品牌监管部门是没有理由进行查处的,只能由消费者自己对其进行取舍。制造一些专供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奶粉,或许既没有法律上的问题,也没有质量上的问题,但其对消费者对洋品牌追捧心理的利用,却实实在在地伤了消费者的心,至少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这反映出国人对国产奶粉品牌的失望情绪非常强烈,而这种失望情绪与对洋品牌奶粉的需求呈现出正比关系。 国外不入流的品牌都能受追捧——虽然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国内的知名品牌们不觉得脸红么?出现了问题,不是怪奶农就是怪饲料——问题的源头或许真的是在奶农或饲料上,但既然消费者既不直接从奶农那里买鲜奶,也不直接吃饲料,那么,作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的企业,就对产品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消费者要的就是一个放心,而放心来自企业的责任心,让消费者放心,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把产品做好,真的那么难吗? 关于作者: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