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家长营销学(中) 孩子,是个过程产品。父母亲只能陪着孩子走上20年左右,真正占主导的也只不过8-9年,孩子10岁之后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独立自主的支配自己的思想、时间和情感,孩子有了自己的王国了。作为父母亲,别动不动学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2012年在位60周年,还舍不得丢下权杖,64岁的儿子查尔斯只能祈祷自己长生不老,否则继承王位就成了泡影。 在《家长营销From EMKT.com.cn学(上)》小文中,叶敦明提出了二个观点:孩子是父母的顾客、孩子是公共产品。主导权,还是辅导权,是父母对待孩子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很多家长心里选择辅导权,行动却落在主导权,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孩子变成了受苦受难的慈善对象了。 3、底子,镜子? 家长是孩子的底子,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根深蒂固的毛病,要从家长身上找根源。比如贪玩,无法控制自己欲望,时间观念很差。结果呢,正事没干好,玩的也不尽兴。不少家长自己的生活安排与工作节奏,松松垮垮的,效率极低,左看看、右站站,挺聪明的人到了四十却一事无成,而且还基本失去了追求的心力。这样的家长,只能靠哄骗、眼泪或棍棒,才能把孩子暂时“调教”成自己所想的那般。孩子呢,喜欢有样学样,跟着歪人就只好走歪路了。 看到孩子的问题,药方开给父母。孩子不是家长想要的那样,而是很可能成为家长现在的模样。要想孩子好,就得先把自己修炼好。叶敦明自己喜欢看书、写文章、运动,女儿也乐得模仿老爸,基本上不需要强行灌输。做好了家长这张底子,孩子的这面镜子自然就会发光发亮。 4、三点教育: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终点,家庭教育是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中转点。既然孩子终究是社会的一个分子,那就以他/她未来的角色来谋划今天的发展吧。角色定位,很难。想想看,成年人儿时的梦想,长大了又有几人真的要去实现?小时候,觉得老师很神气,没想到自己还真当过中学教师,居然还爱上了。后来嘛,自己的心比教师角色大多了,就只好忍痛离去。叶敦明认为,孩子的角色定位,毋须定在职业上,而是在一种生活和工作的状态上。 有人说,中国人活得没意思,因为有素质、有追求的“流浪汉”太少了。他们有不错的事业,但架不住在路上的心狂动,毅然选择了去不清楚的远方,领略人生真谛、丰富自身眼界,回到工作岗位后就会倍加热爱,因为他们真的清楚认真工作的乐趣与价值。有条件的家长,不妨多带带孩子自驾游,刻意地少花钱,少走高速,多住帐篷,能自己做饭就更妙了。明白了活着的欢欣,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就能自发地认真与执着。这就是所谓的言传不如身教吧。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