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身中国市场:日本夏普转型慌不择路? 已成为中资控股企业的日本夏普,将扭亏增盈的重任寄予中国。 日前,夏普大中华区CEO菅野信行透露,2012年在中国市场销售收入目标为600亿元,占据夏普全球市场比重46.3%。《中国企业报》记者注意到,自2011年下半年夏普出资注册夏普(中国)投资公司,并成立健康环境和信息通信两大事业部。 不过,在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冯洪江看来,“夏普的手段就是典型‘治标不治本’,迫于生存压力押宝中国市场,是‘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做法:一方面是企业身陷单一业务布局亏损后无法自拔,并未像其它同行那样构建新的战略支撑梯队;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留给夏普家电、手机业务的空间逼近天花板,单一净化器市场远未爆发更是远水难救近火。” 当前,夏普的困境不在于叶子和果实出了问题,而是立身之本的主业生病,最终出现积重难返的尴尬结局。在清华大学胡左浩教授看来,“长期来看,在日本电子企业亏损背后是整个企业组织变革相对缓慢、一直处在高成本运营体系下造成的,长期亏损不可避免。” 寄身中国面临生死考 亏损正在改变夏普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不过中国市场留给夏普的空间却只有天花板,难以成为夏普最后的“救命稻草”。 6月初,夏普株式会社新任社长奥田隆司在企业经营策略说明会上宣布,已与台湾鸿海集团达成共识,双方将面向中国市场展开智能手机合作,预计于2013年才能在中国市场销售。早在2010年,夏普便在中国市场发布并推出多款空气净化器,不过直到今天,这一市场还没有迎来爆发式普及期,只能面临小众化市场的艰难拓展。 “就夏普新近成立的健康环境和信息通信两大事业部来说,前者是夏普在日本的老产品净化器,后者是夏普手机。同样,在手机市场上,夏普已错失智能手机爆发的最佳切入点。”中国家电营销From EMKT.com.cn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认为,夏普以静态的目光看待瞬息万变且动态的中国市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只是在上述两大产品的中国布局遭遇“出师未捷”的尴尬,就连夏普在中国耕作多年的传统家电也频频遭遇“节节退败”局面。 第三方机构产业在线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夏普空调生产量为30.3万台,其中内销量仅为0.52万台。以截至5月底国内空调市场2542万台总销量来看,夏普空调内销量的市场占有率为0.02%。早在2010年夏普空调便在中国多次传出退市消息,期间夏普中国一直否认。 同样,在冰箱和洗衣机市场上,在中怡康市场网络所能监测到的25个冰箱品牌中,夏普冰箱位居倒数第二位,截至2012年4月的市场份额占比仅为0.13%。中怡康所监测的25个洗衣机品牌中,夏普洗衣机位居倒数第一,截至2012年4月其市场份额占比仅为0.02%。 洪仕斌认为,“尽管一直以来夏普都没有正式宣布退出中国的白电市场,但如此销量如何能够支撑起夏普在白电产品上的持续投入。” 郭台铭或主导夏普未来命运 即将迎来百年发展史的日本夏普不会想到,在百年征程“前夜”的2011年会出现巨量亏损,由此还成为一家由台湾企业控股的中资背景企业。百年夏普新的一页或将由中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拉开,不过自去年底以来夏普在中国的一系列产品和市场布局,被认为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缺乏后劲的最后一搏。 目前,来自中国台湾的鸿海集团,在夏普遭遇历史性亏损之后抄底进入,持有夏普9.9%股份。菅野信行透露,“目前鸿海已经成为夏普最大股东。”尽管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明确表示,“不会掌控日本夏普主导权”,不过其也透露,“除鸿海入股成为夏普最大法人股东,他个人也将投资夏普液晶面板10代厂,还想号召其他人共襄盛举一起投资,三年内计划在台湾上市。” 新任社长奥田隆司透露,计划通过资本和业务伙伴鸿海集团合资设立一家控股公司,将夏普的液晶面板和组装事业全部装入这一新公司。同时,还计划将夏普在日本海外生产的部分液晶电视转由委托台湾鸿海进行代工。 这对于一直在中国市场主导“日本原装屏”概念、强调日本属地品质的夏普来说,在企业持续亏损的背景下,委托鸿海代工生产无疑可以减少在液晶产业上的亏损,由此也将对企业的市场品牌和用户群造成巨大冲击。 更令人担心的是,未来郭台铭是否还会继续增持日本夏普的股份,仍存在较大变数,这也将加剧夏普未来发展的动荡不安。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