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胶斗 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名利是樯,几多奋斗,几多沮丧。 伴随着东阿阿胶祭起价格战,广告压制,嫡庶争夺,原料遏制等一系列咄咄逼人的强势竞争策略,将福胶逼得几无退路。 但是,当一切尽收囊中之时,东阿阿胶意外的发现,自己赖以成功的战略,却意外的成了对手崛起的机会。 “流潋紫”写作《后宫甄嬛传》,网上连载,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关注,2007年在人气超高的《后宫甄嬛传》写到第三本时,导演郑晓龙决定筹拍同名电视剧,拟植入广告阿胶,弥补经费。 经纪人给福牌阿胶提议了近千万元的广告植入报价。 此时,东胶阿阿胶与福牌阿胶都在为谁是正宗而争论不休,通过电视剧的产品植入,无疑可以消费者可以相信自己嫡传的历史根据。此前,福胶除在山东、浙江等卫星电视播放无明星代言的平民广告外,缺少植入广告经验。而且电剧能否热播,产品植入能否引起如期预想,福胶心里没底,犹豫难决。 此时,与影视明星打交道已经炉火纯青的东胶嗅到商机,决定先出一步,抢占这个机会。一切秘密的进行。 此时郑晓龙因为剧本改编问题,知道2010年都无法开机,福胶对《甄嬛传》的影响缺乏足够信心。 东阿阿胶意识到了机会,不惜代价拿下《甄嬛传》广告植入权。 早在2001年,东胶曾经在电视剧《大宅门》门中占尽风头,剧中对传统中药——阿胶生产、食用历史的真实再现,让东胶率先捕捉巨大的商机。东胶花了250万元将“白二奶”斯琴高娃与“七爷”陈宝国请至帐下。模仿《大宅门》中的造型、神情、腔调,主角煞有介事地推荐“东阿阿胶”,在《大宅门》连创收视新高之际,东阿阿胶的销量也是捷报频传,广告花费250万,但销售业绩确达4.5亿,东阿胶一举成为中国第一滋补品牌。 而此时《甄嬛传》剧组也正遴选演员,而当红影星孙俪、蔡少芬的入围又增大了电视剧热播的可能性。东阿阿胶,决定再次出击,打造更为强势的正宗阿胶品牌形象。 东胶毫不吝啬在广告上采取了明星代言来打造东阿阿胶品牌形象。演员甄子丹《血色湘西》主角白静都曾是东阿阿胶的代言人,在央视及各大卫视轮番轰炸。依靠明星的强势影响和广告轰炸的霸气,连续10东,东胶演绎了一个难以超越的的品牌传奇。 “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鲁西名城东阿县,以盛产补血名品阿胶闻名于世。 福胶,则出自与东阿县一河之隔的中国古镇—东阿镇。 东阿镇为古东阿县城——驴皮阿胶发源地,明清时期享誉京畿。建国后,国家重设东阿县,县城迁移黄河西岸。一部分老胶坊扎根原地,以清帝同治所赐“福“字为名组建福胶集团,主产“福牌”阿胶;而另一部则落地新县城,组建东阿阿胶厂,主产“东阿牌”阿胶。 一镇、一县,中间黄河相隔,两大品牌,历史错杂,难断嫡庶。 ◆东胶生变 此前,两者平分秋色,“福牌”阿胶主控济南、青岛区域市场。 东阿阿胶虽在山东布局,但始终处于防守状态,各自躬身耕耘,互不侵扰。 药店内,同样是两品牌共生,消费者任意选择。 90年代初,刘维志担任东胶掌门,东胶开始变得雄心勃勃,刘维志立志:“谋求上市,放眼全国,复兴阿胶”,意在做阿胶之王。 东胶生变,恰恰绕不开开宗同源的福胶。 为缔造东阿阿胶品牌气势,1993年,刘维志打破不进央视的传统,将3000万元砸向央视。“补血,用东阿阿胶”,广告铺天盖地,反响超前,各地药铺竞相推荐东阿阿胶…… 躺着也中枪,福胶遭受破天荒冷落。 尴尬中的福胶寻求反击,适逢央视拍摄纪录片《阿胶传说》,福胶果断予以支持,并拿出清代懿贵妃服用阿胶,咸丰赐“福”字的历史凭证,以及四品官服黄马褂、进宫手折等一系列文物,来充实纪录片内容。 “福胶”尊贵和地道的证据,极富说服力,央视播放,轰动一时。 福胶的回应,让东胶颇有意外。 东胶意识到,如不能奠定东胶的强势正宗地位,“放眼全国”无疑落空。 既已出招,难以收回,立志成王的东胶,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凭据证明自己的地道,随即东胶借助当地修缮东阿王曹植古墓和老阿井等文物古迹的机会进行资助。 资助同时,东胶不忘邀请《中国医药报》、《大众日报》等省内外媒体予以关。详实的证据和历史遗迹,经过媒体的传播,消费者转而相信东胶是正宗阿胶继承者,东阿阿胶显现出强大的反弹力:济南、青岛销售直线上升,东北、华北出现断货……借此良机,东阿阿胶得到当地扶持,一举上市。 ◆正宗之战 东胶盛名,福胶的“正宗”地位出现摇摆,济南、青岛市场阿胶销量逐步下滑,资金告急,情急之下,福胶求救于产业主管部门。 福胶对当地影响举足轻重,主管部门随即邀请省内外文化、营销From EMKT.com.cn、医药名家齐聚东阿镇,征计谋策。针对福胶与东胶的竞争实质是正宗之争,专家也不吝啬,提出建议,当地主管部门辅助福胶将东阿镇申请为阿胶之乡,此举可以一举两得,一则可以将福牌打造为唯一的正宗阿胶品牌,抗衡东胶,其二借助品牌优势,还能为当地吸引产业投资。当地与福胶,各有所得,乐享其成。 随即,专家又建议,福胶申请阿胶原产地标记认证,这样可以一举夯实“福牌”阿胶的正宗地位。 一年后,福胶如愿,“中国阿胶之乡、中国阿胶原产地”的新闻标题遍布全国各大媒体,引起韩国、新加坡、日本市场的的广泛关注,很多厂商循迹而来与福胶谈海外代理,众多资本也开始到东阿镇谈投资。 福胶信心大增,随即,福胶加大药店宣传,大打“阿胶原产地”招牌,这招果然奏效,此时,东阿阿胶年销售4亿,福牌阿胶也猛然由数千万追至2亿多,福胶成为众多药店主推福牌阿胶。 原产地的成功让福胶大受鼓舞,随即,福胶在当地协助下,规划出一个以浪溪河、狮耳山、永济桥为核心,占地千亩阿胶文化产业园,预谋全面抗衡东胶,此时,福胶宗传地位蒸蒸日上。 ◆福胶失算 福胶的反击,拳猛脚重,直指东胶的“正宗”死穴。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东胶的正宗地位受损,无疑会打破其一揽子计划,更不要说复兴东胶。 “原产地”,这块招牌很有威力,东胶一时无法找到破解的办法。 此时除福胶外,同仁堂、同济堂纷纷加入阿胶市场争夺,阿胶产量大幅上升。 此时,福胶产销正如火如荼,2002年,产量猛增至1800多吨,销售额更是猛然飙升3亿。 阿胶的补血效果,完全来自阿胶原料驴皮中的珍贵补血成分。 但东胶迅速发现福胶的软肋:毛驴存栏急速下降,各地阿胶原料纷纷告急,东胶甚至无法满足生产,但福胶的驴皮原料好像源源不断,生产马力十足。 东胶迅速在福胶前往甘肃、内蒙、新疆、辽宁、吉林、河北驴皮原料基地等地调查,发现,同样紧缺。 福胶如何填补原料空白,让人疑惑?对东胶而言,破敌之策似乎不期而至…… ◆打马捧驴 正当福胶如日中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4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毫无征兆的突然曝光福胶“马皮代替驴皮制作阿胶”。记者一路奔赴河北,一路暗插入福胶仓库,现场拍摄福胶收购原料制作阿胶细节……无形电波瞬间“摧毁”福胶正宗的招牌,销售额由3亿瞬间跌落至6000万元,福胶市场一落千丈。 树倒人散,各大经销商纷纷与福胶分道扬镳,各终端药店迅速下架福胶,投资商也纷纷绝情而去。 意外被曝,福胶疑心是东胶暗谋。东胶矢口否认。就在福胶通过媒体四处救火之时,东胶迅速在网站转贴焦点访谈内容,并强调“购买驴皮胶,认准东阿牌阿胶”。各地电台、电视台、各大报社的记者蜂拥东胶,寻找冷料,东胶抓住机会,极力宣传:“好阿胶东阿造”。东阿阿胶一时炙手可热,各地销售持续火爆,当年销售超过原计划一半,股票也随之大涨,东胶如虎添翼,趁机将“东阿”牌商标申请为中国驰名商标。 原来相差只有半步之遥,而东胶则迅速将福胶甩在了身后。 到2005年,东阿阿胶已经发展为一个品牌价值24.45亿元的阿胶王国。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