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有想象力的是简单 西方有位心理学家写了本书,里面提到一句话:“今天的世界提供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但讽刺的是,令人满意的却越来越少了。”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包豪斯系的建筑大师凡•德•罗这句话,已经被用在无数领域,象征着极简主义的一个高峰。不过就像人们老引用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然后或刻意或无意地忽视后边那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一样,大伙儿也都不记得凡•德•罗大师另外一句:“魔鬼在细节”。 一个理论或一种设计,总有必要的补充条件或更严谨的环境,才能让它有存在价值。光说少即是多,啥都没有不是最少?大家全什么都没有,个个四大皆空了,这世界就美好了?当然从佛教角度来说,这样确实挺美好,不过回到正常生活里,显然并非如此。凡•德•罗后面那一句,就是“少即是多”的强力支援。欧洲传统宫廷、古典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绚烂、华贵、让人窒息的装饰花纹,和局部的修饰都被通通去掉,而同时,虽然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甚至不少外立面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对材料、结构、空间、线条魔鬼一样的渴求,才能让极简成为高贵,把建筑本身升华为艺术。 少即是多这句被各个领域引用,除了创意设计类的老本行,还有营销From EMKT.com.cn。怎么样卖货才能让消费者省心又甘心?由企业选择卖简单的,不管是单一产品功能简单化,还是产品线精简化。比如买车,我们知道车有很多专业数据,从这辆车的物理长宽高,到内部机械设备,到加速转向刹车各种数字化的东西,足够把人说晕。还比如装修,中国一个普通家庭装修要想自己搞清大致的技术标准,需要学习两百多项东西,短时间里这丝毫不比考公务员容易。如此多的专业知识是对应专业人士的,如果谁都要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那这个世界还需要分工干什么?所以有的商家就做减法,因为人们都在寻找简单化。 但评论家、记者觉得这样未必多好,汽车还是需要测试各种苛刻条件下的精确数据才有的评论,就算多数司机没体验过这些情况,也是必须的。一个产品设计的功能太少、界面太简单,你让销售怎么像以前那样用丰富的知识展示它和其它产品的优劣区分?总之一句话:都这么弄,你就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了。 西方有位心理学家写了本书,里面提到一句话:“今天的世界提供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但讽刺的是,令人满意的却越来越少了。” 对制造商、媒体、评论家、设计师来说,这句话就是“少即是多”的内涵所在。 每个领域都有专家和普通消费者,技术类突出一些,比如车、相机、电脑;生活消费类就较少,比如时装、家装、牙刷牙膏。但不管在哪个领域,专家、评论家们对自己的行业过于专业了。这当然没错,不过因此陶醉于五花八门的功能、特色、数据比较,而忽视了普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就本末倒置了。 当然,少即是多代表的现代主义、极简主义大背景是一战后的欧洲,抬眼望去,不光战败国德国满眼废墟,英法等主要国家也是百废待兴。那会儿不管古典还是复兴设计风都被评论为欧洲老贵族们浪费奢华的证据,人们需要住处,便宜、结实、可批量化的住处,包豪斯就应运而生。大师们赋予在少即是多上的,是更多的想象力——简单与想象力的连接,必然需要技术、细节、内涵这些桥梁做连接。(其实形式的减法,必然意味着内涵的加法)而现在,全球需求是多极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金砖国家、金猪国家(被国家主权债务困扰的几个国家简称),发展中国家,对设计风格的喜好肯定不同,未必都是极简、现代的天下。 但少即是多这种内涵,其实可以用在所有的设计领域,和很多其他行业。大众的审美观在追求简单化,不用多费脑子思考的娱乐新闻综艺节目、更直白的互联网沟通平台、直来直去省略中间环节的购物模式、有足够专业品牌支撑就希望尽量省事的产品说明,这趋势仍在继续。那么形式的从多到少,和内涵、品位、生活方式的从少到多,也就会一直是个主要课题。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