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健康“选择题”:进与退的考量 从上月初举行的“2013世界健康产业大会开幕式”,到日前落幕的第69届药交会,都证明了大健康的“红人”地位。伴随该市场的不断扩容,或许还将有更多的药企加入这个阵营;相比之下,跨国药企们算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葛兰素史克旗下某知名品牌饮料或将易主,雅培、辉瑞则在积极分拆奶粉业务。有评论认为,这透露出跨国药企们在多元化道路上后继乏力的现实。 国内外药企们看似相背的举动反映的,是大健康产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未来,随着该产业的发展,企业面对的挑战必定也少不了。而更难的是,企业必须在此情况下做出抉择,这不仅考验企业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还考验着企业战略规划的全局性和灵活性。 内企:厚利之下强热不退? 由于药价调控以及成本增长等,近年来国内药企两头承压,业绩增速明显放缓;而大健康产品生产周期短、成本更加低廉,且审批也不像药品苛严,利润也更丰厚。 ——武汉健民营销From EMKT.com.cn中心副总经理裴学军 药交会上“充斥”大健康产品的现象只是国内大健康热潮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大健康产品诸如哈药集团的水饮料、同仁堂的美容护肤产品、昆明滇虹药业的中草药牙膏等已经踊跃面市;广药集团高层也曾公开表示,将以凉茶为切入点,实现向包括保健品、药酒、药妆等在内的领域扩展。 “这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趋势”,本报特约观察员、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吴延兵这样评价。同时他也认为,未来在各种会议、展览中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存在,甚至更醒目、更突出。 是什么在推动这股仍在深度发酵中的热潮?一方面,国家对药品研发、生产等环节严格限制,而大健康产品在政策层面就宽松许多;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民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加剧,再加上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大健康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有着科技优势的药企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机遇。 数据恰好验证了这一点。中国医保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就曾透露,到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2013年这一规模预计可接近2万亿元。 先行者们的示范效应也不可小觑,诸多已经踏进或试图踏进大健康领域的同行就是从这里看到了希望。以云南白药为例,该企业去年前三季度仅白药牙膏的收入就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约40%,预计全年白药牙膏收入超16亿元。 成功案例虽然不少,但这其中也不乏以失败告终的盲目跟风者。吴延兵提醒道,一部分企业成功是因为他们积极结合企业已有产品领域的科技、文化优势,而一部分企业有所斩获则在于以企业区位优势为基础——这意味着,分羹大健康者必须具备一定实力和技巧,尤其是在医药行业政策紧缩以及大健康市场扩容,参与企业“级别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就更有必要。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