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下) 打败实体零售的不会是电商,关键在于实体零售企业要找准行业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有成为未来领袖的可能。惟有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才有成为领军企业的机会。那么,让我们来看看2014年零售行业会沿着怎样的一条脉络去发展。 购物中心悲喜不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购物中心遍地开。目前,中国已开业的购物中心有3100家左右,2015年将达到4000家。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建成开业,届时购物中心将超10000家。这真的是个有些耸人听闻的数字。 我国目前有320多个地级市,有2860多个县级,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地级市的购物中心在10多年后将达到30多家,换算到县,每个县也将在4家以上——这还不包括其他商业业态。换句话说,除非有奇迹出现,否则现在就可毫无悬念地断定死掉一大批,因为就算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也支撑不了上万家购物中心的生存与发展,这还不谈其他新的商业模式对实体零售的冲击。据显示,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达到了8.4%,二线城市达到了10.5%,沈阳更是达到了24.3%,郑州为20.7%。 所有零售企业的转型战略中都包括购物中心,似乎它可以解决目前的难题。但事实上,购物中心同质化率已达60%。同一商圈内,不同品牌的购物中心,有的表现尚可,有的凄风苦雨,有的更是奄奄一息。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无非是“主题百货 大卖场 专卖店 餐饮店”的玩法,品牌几乎全部同质化,雷同程度雷人,而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在很多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几年前纷涌而入大干快上购物中心的地产商们见苗头不对,已经开始撤军,留下一个个幽灵物业,重新返回到一二线城市。2014年,或许是购物中心从狂热走向失落的分水岭。 家电连锁继续衰退 家电连锁正在成为一种过气或者说是过时的业态。无论怎样升级,如何调整,都抵不过世易时移的衰退变迁,就算延缓,也阻挡不了它的最终结局。因为,线上渠道和其他专卖渠道,基本上已可承担起家电卖场以往的角色,而售后服务等丝毫不逊色,速度和效率更要高出许多。 因此,苏宁的云商也好,国美的去电器也罢,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都是战略上转型的必须之举。目前,两家企业都在关店止损、多元发展等措施并用,但成效尚难预测。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三季度苏宁净利率首次出现亏损,亏损额达1.08亿元。虽然这与其线上线下同价有关,但在这么短时期,同价只是拉低毛利率,不至于造成亏损,由此可见家电实体店的业绩已经非常惨淡。然而,尽管家电连锁企业还在口口声声要升级门店、打造第N代的旗舰店或是转型版卖场,这些开店或所谓的高调喊扩张、速度不减、升级调整等,更多是一种战略姿态的表现,而不再是战术上的强力执行了。这一点,从2011就已开始,2012、2013在继续,2014也将更深入上演的关店大戏上,完全可以体现。 百货业转型艰难 事到如今,恐怕没有人会再反驳百货业继续疲软的事实了。而在扼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压制下,百货业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指望2014年打个翻身仗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了。 当然,不排除有个别企业或个别百货门店表现尚可,甚至业绩突出,但这完全不具代表性,从行业而言,百货业态在当前的经营模式下,衰落是持续性的,且暂时还没有太好的应对策略。 甚至,一些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都开始重新考虑要不要去百货化的问题。这也反应了百货业作为购物中心主力店的作用正在减退。 很多百货企业多年前就高喊转型口号,但在行动上却力不从心。这也不难理解,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联营模式既不费心也不用太费力,要想从本质上创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促销返券不打烊外,我们看到百货业还玩出了哪些新的营销From EMKT.com.cn花样呢? 而自营,对很多企业而言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的确,百货企业可以通过部分自营来增强差异化,提升利润。只是,如何自营?自营哪些品类?自营需要压占的资金从何而来?舍弃原有的利益真有那么容易?自营亏损责任谁负?等等,这些都是大问题。 买手制则更是让百货企业只能望而兴叹。一是,买手的培养时间长、成本高,而且见效慢,甚至不一定有效,这让百货企业踯蹰不前。另外,中国的市场环境和诚信水平都不具备买手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中国的品牌经销体制也不支持买手制的大量存在。 不得不说的是,2014年,百货业依然难过,转型艰难,也看不到太多希望。且自珍重吧。 建材零售回归传统 当家得宝无奈退出中国市场,东方集团终于抛弃东方家园,彻底终结家居连锁业务,就应该知道,家居建材的连锁业态在中国市场已经无力回天。百安居今年频频发生的员工“闹事”风波,展现的正是这家外资家居连锁企业在市场上苦苦挣扎,也让人不禁会联想:百安居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呢? 或许,这一业态的全军覆没也只是时间问题。当然,这并不代表,若干年后,这一业态不会再度焕发生机。 建材家居行业虽然早进入了连锁商业模式但市场大头基本还是被传统的建材市场占据。消费者也没有像超市等业态一样,被大部分引导成去连锁卖场的习惯。就算有,其中一部分也是去这些卖场查型号、问价格,最终还是回归到传统渠道(建材市场、代理专卖店)等购买。因为连锁卖场的品牌,引进的同样是这些代理商,在价格上并无优势,而进驻连锁卖场的供应商本身就占据了其他传统渠道,售后安装及服务也是由这些供应商提供,很多供应商仅仅把这些连锁卖场当作商品展示或代表品牌形象的场所。 由于这一领域不像日常生活用品一样,对普通百姓而言有些专业,消费者对建材家居的需求,一般会重视装修公司及周边朋友的建议,就近采购或是找熟悉的小供应商购买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而少量高端消费者又支撑不起连锁企业的日常运营尤其是市场扩张。 况且, 从产品、服务、价格以及各个方面,家居建材连锁企业与传统摊贩式及联营租凭式卖场相比都没有太多特色,而中国所有的建材连锁卖场,无论是百安居、家得宝这样的外资企业,还是国内的东方家园,基本都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因为家居建材在中国市场的割裂的分销模式,根本不可能让这些寄望于靠规模来形成价格、品牌、营销等优势的连锁企业有任何突破的机会。实际上业界也看到了,尽管家居建材领域不断有连锁企业进入,并想以己之力改变目前的格局,但遗憾的是,这一领域一直只是一块成就“烈士”的沃土。 所以,家居建材在经历了零售业态的纠结后,2014年应该到了回归传统渠道的时候了,至少,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之前,传统渠道还不可替代。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