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企业抢滩葡萄酒“热”中的“冷”思考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蓬勃发展,惹得众多白酒企业纷纷涉足葡萄酒业。其实,白酒企业染指葡萄酒早在90年代就已经开始,只是现在愈演愈烈,在当前白酒企业涉足葡萄酒热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冷静的思考。 白酒企业缘何做葡萄酒? 两种情况都有:一种是白酒企业希望借助渠道共享来获取成长;一种是白酒企业看好葡萄酒的未来,希望提前介入。但不管是哪一种,我觉得白酒企业迄今为止介入葡萄酒的目的看似明确,实则模糊,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上,显得战略规划不足,甚至依然在用做白酒的思想指导做葡萄酒。以茅台为例,2002年介入葡萄酒市场,在昌黎成立茅台葡萄酒厂,10多年时间,茅台葡萄酒在葡萄酒行业的地位和茅台品牌在白酒行业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茅台做葡萄酒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葡萄酒所创造的那点利润吗?显然不是。是因为看好中国葡萄酒的未来,所以抢先介入,谋求未来发展的大战略吗?应该是,但市场的表现却不如人意。10年的时间不短了,但茅台葡萄酒却没有取得在葡萄酒市场较高的地位。2006年,五粮液的国邑葡萄酒上市,其“纯粹欧洲”的概念及相关做法,也没有取得良好的预期。古井贡、浏阳河、洋河等等,还有大批的白酒企业在进军葡萄酒,可以说:要么就已经在做葡萄酒,要么就在做葡萄酒的路上。 在此,我们要思考的是,白酒企业为什么要做葡萄酒?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战略上的残缺 很多企业之所以做的不够好,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两点:一是战略目标不够清晰;二是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战略目标不清在于,你为什么做葡萄酒?想达到什么目的和目标?你是真把葡萄酒当做一个独立的特色产业,想通过长期良好的经营获取成长?还是仅仅因为看到葡萄酒未来成长性好,而自己有现成的渠道资源可以借助?指导思想有偏差在于,你是在用以往做白酒的思想指导做葡萄酒,还是除了利用以往的经验和资源外,更要注重和葡萄酒自身特性相结合的做法?冠冕堂皇的口号式的目标没有用,表里不一的说一套做一套也没有用,很多职业经理人说企业体制的缺陷导致了失败,这就是一种借口,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白酒企业从开始做葡萄酒的第一天开始,在战略上就是残缺的,在目的上是不纯粹的。很多人认为,白酒企业做葡萄酒是为了利用渠道共享,从而获得更大效益,并且风险很小。问题是,白酒企业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吗?风险何为大与小? 所以,在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做葡萄酒之前,慎重思考一下白酒企业自己要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有助于规避风险,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白酒企业做葡萄酒是把双刃剑 白酒与葡萄酒的确有相似的属性,相似的市场渠道,相似的消费心理,相似的推广传播手段。但,还有很多不同。白酒企业做葡萄酒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相得益彰,做不好难免伤了自己。洋河的结果没有显现,不便评说。还以茅台为例,茅台白酒品牌是中国国酒,至高无上,但茅台葡萄酒品牌的地位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以现今茅台葡萄酒的品牌地位来看,消费者怎样认为?不仅很多人不知道茅台还有葡萄酒,最重要的是有多少消费者会因为“茅台”品牌而购买茅台葡萄酒的?在消费者的心智当中,茅台代表中国高档白酒,这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而国外的名庄酒享誉世界,被众多葡萄酒爱好者推崇备至,茅台葡萄酒有何种魅力可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而更严重的是,茅台在最开始做葡萄酒不是做真正的庄园酒、高端酒,而是大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茅台的品牌不仅没有被借助,反而稀释了原有的品牌形象和地位。当然,最近几年,由于茅台调整了战略,无论是对外合作还是国内市场的拓展,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也希望茅台葡萄酒产业能做的越来越好。所以说,白酒企业做葡萄酒,仅仅是因为“渠道共享”顺带做做,看似有很好的销量预期,实则不能长久。 其实,就算渠道共享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很多隐患。很多白酒企业为了推动经销商销售自己的葡萄酒,不惜采用“威逼利用”的手段,要想做我的白酒,就要进一部分我的葡萄酒。这种做法怎么能让市场信服、经销商信服?其所损害的是企业的荣誉、品牌的信誉。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