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prit的快时尚之殇 美国时尚品牌Esprit在中国From EMKT.com.cn发展12年,从时尚先锋沦落为快时尚的迷途者,为什么? 2007年,美国时尚品牌Esprit广州第一家旗舰店在天河城开业。当时Esprit信心满满,希望以旗舰店拓宽渠道,引入“全球性时尚理念”。然而,终究抵不过“七年之痒”,2014年广州旗舰店成为Esprit关店“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报表显示,Esprit去年在华减少38家店。 1992年,Esprit借道香港进入内地,凭借时尚的设计、投资少见效快的代理商模式,迅速成长起来,连续3年保持50%的增长。此后,受到Zara、H&M等快时尚品牌冲击,Esprit业绩下滑。2012年Esprit转向快时尚,投入重金从Zara聘请高管,重塑品牌形象,整合供应链。但其努力似乎未见成效,2013年Esprit陷入“关店潮”。 Esprit,是如何从时尚先锋沦落为迷途者的? 定位摇摆 Esprit定位于25岁左右的中高档消费者,1990年代进入内地市场之前,在欧洲、香港等市场引领时尚先锋,曾经是内地年轻族群“去香港一定要买的服装品牌”。 Esprit早期在内地市场快速发展,与当时服装行业的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90年代初,中国消费者的品牌观念逐渐形成,时尚潮流却落后于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可供选择的主要是本土品牌,以及为数不多的香港品牌,设计风格比较沉闷。Esprit的出现给内地服装市场带来时尚元素,它倡导的品牌内涵是“美式的生活方式”,设计理念“在乎心态而非年龄”, 色彩明亮,受到白领一族青睐。 1992年,Esprit在中国内地开展零售业务,第一年便取得58%的业绩增长,巅峰时期一度在中国近百个城市拥有数百家加盟店,销售额在各大商场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当时Esprit号召力之大,大商场招商,其他品牌都以Esprit是否进驻作为自己是否进驻的判断标准。为了吸引Esprit进驻,各大商场主动给予各项优惠政策。 随着优衣库、依恋等国外品牌进入内地市场,本土服装品牌不断成长,时尚市场开始细化和转变,休闲风、少淑风兴起,消费者选择面更广,大众化品牌的可替代性更强。 据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观察,Esprit快速增长期间一头扎进批发市场,没有过多关注市场动态变化,其产品风格变化不明显,所代表的时尚元素渐渐老去,不能讨好逐渐成为消费主流的80后,而老一批消费者因为年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开始远离Esprit品牌。 于是,Esprit渐渐进入“夹心层”,业绩增长放缓。随后,Esprit意识到了品牌年轻化的必要性,2002年捷克裔德国人高汉思升任行政总裁,将消费群体定位为20岁-40岁,Esprit被拆分为Esprit、Esprit Collection和edc三个子品牌,Esprit走经典路线,保留原有风格,Esprit Collection走职业路线,edc走青春时尚路线。 服装品牌细分更容易让消费者知晓品牌适合的目标群体,然而Esprit三个子品牌的设计部门虽说相互分离,但仍隶属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设计中心,受类似的文化熏陶,其设计风格相似度比较高。在市场上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品牌定位摇摆不定,以一款基本款T恤为例,不同子品牌之间的差价达三四百元,售价最低为99元,最高为500多元。 2006年Esprit原大股东邢李源退出,5年内换了3位CEO,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各有侧重,最终反映为不同的品牌风格,高汉思注重产品线划分和子品牌建设,其接任者范德施重视直营店建设,从Zara聘请的马丁内斯侧重向快时尚转型。3位CEO转型的侧重点不同,针对Esprit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但高频率地更换CEO导致任何解决方案浅尝辄止,反而加剧了Esprit的品牌定位摇摆。 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
主页 │ 关于麦肯特 │ 关于网站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版权所有©2000-2021
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麦肯特®、EMKT®、情境领导® 均为深圳市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